含有"科学"标签的书籍

物理夜航船

★内容简介

本书以徐一鸿先生无与伦比、引人入胜的风格,向学习物理的学生介绍如何利用物理推理和明智的猜测来找到问题的关键。在典型的物理课堂上,学生们试图掌握一套庞大的数学工具,来进行物理中的精确计算。因此,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幸的印象,认为物理由定义明确的问题组成,可以通 过严密的推理和合乎逻辑的步骤来解决。理想化的课本练习和家庭作业问题强化了这种错误印象。因此,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会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准备好应对实际研究中的挑战。实际上,物理学充满了各种近似、简要估计、对数量级的猜测和跳跃的逻辑。这本不可或缺的书包括与物理学前沿主题相关的令人兴奋的问题(从霍金辐射到引力波),通过精妙的“夜行法”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他们所学的方程,并期待能对研究者们产生物理直觉有所帮助。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培养物理的直觉。

·教给读者怎样在不利的环境里思考。例如在长途巴士或者红眼航班里的不眠之夜,没有笔或纸,也能思考物理问题。这种技能在研究的最前沿尤其重要。

·任何想认真做物理研究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这本书的广度独一无二,从钟摆到粲夸克,从水黾到原子弹,从量子场论到黑洞。能够满足对大部分物理主题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作者是世界著名的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徐一鸿院士,译者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姬扬教授。科学性和知识性都能够有所保证。

·当代知名艺术家刘巨德教授亲自提笔绘制封面。

★媒体推荐/名人推荐/读者推荐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杰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钟灿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

·搜狐创始人 著名物理播主 张朝阳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科学·技术》

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双色版)作为中国第一部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1991年儿童节出版以来,一直热销全国,被誉为国内图书市场的“常青树”。

1998年1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出名为《书香七载俏依然》的专题节目,用12分钟时间介绍《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畅销多年的情况。节目播出后的7天里,该书就销售10多万套,当年销售近70万套,单品种销售额突破1亿元,被誉为“虎年第一畅销书”,并引发了整个中国的“少儿百科”图书热。从1992年到1998年,在连续八年四届全国书市上,被评为“十大优秀畅销书”之一。1997年,与上海少儿版《十万个为什么》一起被团中央等四家单位评为“全国最受少年儿童欢迎”的两种书。2004年相继入选团中央颁布的百套全国青少年最喜爱的优秀图书及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至2006年底,丛书累计印数已高达300万套。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孩子、不同家庭的多层次需求,2007年1月,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全新彩色图文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丛书分四卷,共收6000余个知识条目,6000余幅彩色插图。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收、借鉴了世界上先进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编撰思路和成功经验,以多视角、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出发点,筛选出少年儿童最感兴趣、最想知道、最需了解的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注重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把一座精彩丰富、奥妙无穷的知识殿堂展现给孩子们。

6000多个知识条目、200多万字的阐述说明,在少儿类的百科书中堪称“巨无霸”,沉甸甸地诠释着世界的丰富精彩,也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有问必答的满足。6000多幅生动精彩的彩色图片结合国际流行的版面设计大大提升了百科全书的视觉表现力,让阅读者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享受。版面上精心设置的各种小栏目更在细节处展现了新一代百科全书对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手段的吸收运用。贯穿全书各个不同知识领域的“参见”栏目如网络上的“链接”一般,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举一反三的自主学习能力。趣味盎然的“拓展阅读”则像多媒体软件界面上的按键,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主动联想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在探求、思考中获益、成长。与以往种种传统百科全书相比,这套彩图版百科全书以更加新颖、多样、前沿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法律、宗教等诸多领域,为中国少年儿童架构了一座国际化的知识体系,在广度、深度和新度上代表了当前百科全书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水平。

神奇的材料(引人入胜,8种至关重要的材料如何塑造人类社会?一部材料科学的颂歌,描绘新材料构建的丰富世界;图文并茂的精彩故事,带你找到科学的乐趣与神奇。)

材料和人类是相互塑造的。我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也在与物质共舞。我们塑造它们,它们反过来又塑造我们。虽然你可能并未察觉,但那些至关重要的材料相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这本书展示了材料是如何被发明家塑造的,也展示了这些材料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文化的。每一章的关键词都是一个动词:互动、连接、通信、拍摄、看见、分享、发现和思考。它们分别对应8种至关重要的材料,通过图文并茂的精彩故事,你将了解这些材料的发明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

比如:

人类对钟表精度的追求,如何改变了现代人的睡眠方式?

电报机的发明,如何影响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乃至美国文学?

钢制铁轨的发明,如何帮助美国愈合内战的伤痕,还让圣诞节成了一个盛大节日?

而使用硅芯片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反过来塑造着人类。

……

这些令人着迷和鼓舞人心的故事,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回顾那些科学史上的经典瞬间,同时批判性地看待周围的技术和工具。

时间简史续编

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的科学名著《时间简史》是一项世界出版奇迹。其印数在1000万册以上,发行近40种语言文字。

现在,从获奖电影纪录片《时间简史》而产生的本书――《时间简史续编》,是为那些想要更多地了解霍金教授的生平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

从与电影制作人讨论拍摄《时间简史》这部电影起,霍金教授就坚持不要将其拍成一部传记性电影,而是要一部能为广大观众阐释他的研究学说的电影。因此,这部花费350万英镑,获得美国纪录片大奖的电影就成了一部生动的关于霍金教授的口述历史。其中,包含了霍金、他的家庭、生平好友、同事和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以及关于霍金教授的科学概念的演化与性质的充满激情的过程历览。一部纪录片绝对无法涵盖全部的拍摄过程中所收集的丰富的个人和科学资料。因此,本书不仅是反映了电影,而且在内容上有重要的大量的扩充。

本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的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命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他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那位真实的“人”。他的母亲与妹妹叙述他的少年时期及成年后的情景。中学同学及牛津物理系同学亲密幽默地回忆他们在学校的懒散日子。牛津与剑桥的师长记得他是一位绝顶聪明却不能忍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年轻人。他的同学及物理学家同行描述了他们及霍金研究工作的一些观念,显示出霍金教授的学说备爱尊崇。

每一位被访者都附有详细的生平介绍,而每讨论到科学概念就有文字说明。全书附有人物照片及霍金教授生平照片。书中还有大量图片展现所讨论的科学观念,包括黑洞、时间之箭。

认知陷阱: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科学真相

为什么有些父母不给孩子接种疫苗?为什么人们还在滥用抗生素?为什么很多人还不能理性地看待艾滋病?当一件事关乎健康,人们往往会坚称:科学是错的,因为没有充足证据作证,因为不明的危险无处不在。

在《认知陷阱》中,戈尔曼父女探究了这种拒绝健康科学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因素、以及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在分析诸多否认案例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导致人们拒绝接受有关健康的科学的六个主要因素:对阴谋的恐惧、对复杂的恐惧、魅力领袖的影响、认知偏见与互联网、因果关系与填补认知鸿沟,以及风险预测的本质。作者认为,人们的固有信念会对新的观念自然抵抗,而健康科学在这种抵抗面前尤为脆弱。科学研究表明,在面对新信息时,人类对于改变我们的想法有本能的、根深蒂固的不适感。而这种研究正是现在神经科学的前沿领域。

本书试图探究人们在为自己或所爱的人做有关健康的决定时,进行了怎样的思考和风险评估,并提出一种重要的观念:我们要将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传播给公众,让公众抛弃那些固有的错误思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明智的决定。

--------------

【编辑推荐】

用数据告诉你,比起空难,淋浴时摔倒其实有更大的风险!

本书数据表明,摔倒致死的风险是1/152,而死于坠机的风险是1/8321

我们显然无力分辨真正的风险……

本书将用庞大的数据、案例告诉我们,我们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

要知道,人类的心智天生就带有喜欢高估小风险低估大风险的倾向。

以疫苗、抗生素、艾滋病等典型社会事件为例,解释我们常

略过科学真相的原因

害怕打疫苗的人往往夸大了不良副作用微乎其微的风险,同时又低估了麻疹爆发的毁灭性后果。

我们常常会被随机性愚弄——认为某件纯粹偶然发生的事其实事出有因。

每个人都会犯这种错误。在这方面,一知半解是很危险的!

庞大的科学研究成果,严密的细节论证,有力反驳阴谋论者

人们能从相信虚假的阴谋论中获得什么呢?

一群志同道合的阴谋论者是如何发展成一个团体的呢?

为什么要说服人们相信他们错了如此困难?

本书中提到人们坚信不科学的观念的每个理由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看不起相信虚假的阴谋论的人们,认为他们既无知又恶毒,也许最有可能巩固他们的反科学立场。

在风险无处不在的时代,提供对健康问题的有效指导

面对错误观念的顽固,我们不能轻视,也不用感到无力。本书将教给你在做出健康决策时如何提高识别科学信息并加以利用。此外,我们还需要大大提高科学教育、科学新闻业的水平,研究能帮助非科学界人士理解科学证据的本质,对利益冲突难题中的方方面面有所认知。

---------------

媒体推荐

在《认知陷阱》一书中,戈尔曼一家不仅解释了人们如何沉迷于政客们的错误主张,还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最终会加入邪教,为什么一个饱受枪支暴力蹂躏的国家会继续拒绝枪支管制措施……作者不但驳斥了机会均等说法的揭穿者,还驳斥了恐惧转基因者、反疫苗者和美国长枪协会。

——《大西洋月刊》

在这本精彩的书中,萨拉•戈尔曼和杰克•戈尔曼一同解释了为什么即使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许多人还是否认科学的确凿事实……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人,以及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粉丝来说,本书都是最佳读物。

——《图书馆》

也许一本由公共卫生专家撰写的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事实和统计数据一次又一次地被置若罔闻……这本书思想深刻,探讨了支撑我们做决策的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进化根源,而这会使适应性行为变得让人不适应。

——《新科学家》

为什么这么多人坚持与证据背道而驰的信仰?公共卫生专家萨拉•戈尔曼和精神病医生杰克•戈尔曼调查了导致这种适得其反的否认科学事实的心理因素,并得出结论:正常的、进化的适应性倾向对我们不利。

——《科学美国人》

从反病毒疫苗者到那些否认反驳艾滋病毒导致艾滋病的人,科学文盲、医学不信任和阴谋论思想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萨拉和杰克在《认知陷阱》中揭露了否认主义的心理基础。让那些宣扬破坏性的否定主义运动的人暴露在灯光下,是我们对付其恶劣影响的最好武器。作者在这本推理充分、证据充分的书中做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

——塞思•卡利克曼博士,康涅狄格大学心理科学教授

科学把我们从黑暗时代带到了启蒙时代。不幸的是,美国一股强烈的反科学情绪正威胁着我们回到一个更黑暗的时代——我们拒绝疫苗,否认气候变化,谴责已经并将继续拯救我们生命的基因工程技术。《认知陷阱》描述了反对科学的力量,以及单靠科学教育无法解决问题。作者用一系列有趣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很难说服人们相信真正的风险所在。

——保罗•奥费特,医学博士,《坏信仰:当宗教信仰破坏现代医学》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可读性强、知识量大的书,分析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欺骗我们去抵制科学证据,甚至不惜牺牲我们的生命。

——尼克利•奥克,开普敦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这是一项发人深省、饶有趣味的对否认科学的审查,重点分析一些人提出不受科学支持的观点,然后在相反的证据面前坚持其谬误的原因。作者严谨地用研究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其中的趣闻逸事使全书通俗易懂。最终,这些概念的结合,以及贯穿文本的生动叙述,让本书在这个政治动荡不安的时代继而民间话题挑战不断的时代成为有趣而适时的资源。本书适合的读者范围非常广泛。

——《心理学评论》

数学恩仇录:数学家的十大论战

让我们洞见数学和历史,品味其中的狡智、欺瞒和遁辞。这本《数学恩仇录:数学家的十大论战》向我们展示了在数学中,巨大的争端是如何推动数学的伟大进步。伟大的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止一种,数学中的争端为这个说法提供了无可:争辩的证据。受贪婪、嫉妒、野心和自私的驱使,这些争端有着肥皂剧一般的情节,使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学生和导师势同水火。16世纪,为了争得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解法的首先发现权,卡尔达诺和塔尔塔利亚大战一场;当塔尔塔利亚利用卡尔达诺的儿子作告密者,将卡尔达诺交给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他们之间的阴谋和对抗才宣告结束。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在解析几何和光学的问题上,笛卡儿和费马争论不休;在微积分的首创权上.牛顿和莱布尼兹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端;在微积分问题上,伯努利兄弟针锋相对;在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上.庞加莱和罗素战斗不休。在20世纪一场令人瞩目的数学冲突中,希尔伯特和布劳威尔卷了进来,爱因斯坦采取了中立的立场,形容他们之间的论战是青蛙和老鼠的战争。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揭示数学家之间争端的书中,哈尔·赫尔曼既探讨了数学,又探讨了时代的精神。从提出或反驳这些有争议观点的信件,文章和书籍中,从对这些数学家的贡献作出过评价的历史学家的著作中,他酝酿出了这本书。在今天的数学中,很多激起这些争端的观点都很引人注目。例如,希尔伯特的证明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在计算机科学中尤其如此。罗素的逻辑主义在现在不乏支持者。康托尔的集合论成为现代拓扑学和分形学的基础,它所导致的进步,为无穷小量微积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宗教与科学(多看注释版)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数学沉思录:古今数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图灵新知)

数学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渗透在所有领域,能解释宇宙万物,完全超越了人类的能力。本书按照数学关键概念的演化过程来组织结构,引经据典地从哲学角度全方位阐释数学的本质,以及数学和我们的物质世界、人类思维之间的关系。其间,传奇的历史人物和神秘的古老传说让深奥的哲学论证趣味横生。 本书适合所有对数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博大精深的数学究竟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发现?为什么它竟能描述宇宙万物的规律?是否真的有一位无所不能的上帝,他本身就是数学家呢? 蜚声世界的科普名家Mario Livio,回顾了千百年来人类所进行的深层次思考,试图从哲学角度阐释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与物质世界和人类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从信奉万物皆数的毕达 哥拉斯、刀斧之下依然从容演算的阿基米德,到自制天文望远镜探索宇宙的近代科学始祖伽利略、坚持“我思故我在”的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儿,再到极力反对柏拉图 主义的现代数学家阿蒂亚,数学思想几经发展又已一脉相承。历史上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的重要贡献、他们在数学发展史上的远见卓识,以及他们的智慧人 生和传奇故事,绘成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自Livio的丹青妙笔下缓缓流露舒展。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