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近代史"标签的书籍

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大沨丛书)

🚆 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

📕 编辑推荐

⭕“大沨”书系005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作序推荐

⭕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本书不是讲述中国人的世界出现了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连贯的故事;铁路成为现代中国人与世界的 中介,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改变了我们体验时空的方式,更新了我们的语言认知,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也在历史文化领域渗透着强力影响。

⭕融合历史分析、哲学思辨、文学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佳作

如果理论不能用来思考问题而只能生产喧嚣,那么我们还不如到具体的文本中,寻找承载历史隐喻、文学意义的铁路。作者将历史的宏大视野与哲学的深度思辨结合起来,在具体文本资料和情境中,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如何与现代的想象、经验勾连在一起,呈现出铁路之于现代性的派生过程。

📕 推荐语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是西方(特别是英美)学院中较为新颖的学科,或可称为“跨学科”,因为它横跨文学、视觉研究( Visual Studies)、性别研究、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然而就我看来,文化研究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缺乏历史的视野(因为只关心、追逐当前的热门问题和流行学说),二是达不到哲学思辨应有的深度。李思逸现在终于弥补了这个缺陷,而且犹有过之——写出了一本独特的跨学科著作。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

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

开国之惑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一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局势分析和后续影响,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世界与清王朝这个古老帝国的第一次剧烈碰撞,以此揭开百年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和潜在发展方向。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写在战争上面的主题,却是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

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早晚会被西方的世界撞毁。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没有幸免的可能。一个拥有了现代工商业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蹈海而来的西方人,自诩是文明人。对中国的征服,在某种程度跟他们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一样,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

然而,两次战争的借口,都那样的苍白而且龌龊。第一次,是为鸦片贸易背书,第二次,则基本上是没事找茬。尽管中国人完全可以像后来的日本人那样,顺从西方世界的通商要求,自行打开大门。但是,以天朝上国自命的中国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视野里,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这样的教训。其实,如果没有中国的失败,面对美国佩里舰队的日本幕府,也不大可能如此痛快地屈服。

“文明人”发动的战争,里面没有文明,也没有道德。讲究以德服人的中国人,被西方用弱肉强食的大棒,不由分说地教训了。在中国人完全不明白西方世界的道理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被反衬得格外的愚昧。这个愚昧,是沉湎于自己天下里的愚昧。越是愚昧,就被欺负得越惨。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局,尽管被打得丢盔卸甲,没有还手之力,窝囊死了两任皇帝,换了一个女主,但是,比照奥斯曼帝国的命运,中国能有这样的开局,已经不错了。在此后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曾、左、李之辈,在王朝的开门过程中,已经露面,但还没参与开门的过程。他们此时可能还不知道,今后的中国,今后的他们,将跟撞开门进来的洋人,有着越来越深的关系。他们后来的事业,不是所谓的中兴,而是洋务。

门开了,此后的中国,就成了世界的一员。无论有多少人想把中国拉回去,重建过去的天下,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

本书详细描述了中国被迫打开大门的前因后果和近代中国落后的根由。

为国选士

◆ 发现百年名校的治学灵魂,感受北大精神的历史传承

◆ 精选1917年—1948年北京大学国文、历史、数学、物理、博物、外文等学科377套考试真题,50多幅档案图片

◆ 收录蔡元培、胡适、何兹全、朱海涛的北大记忆

◆ 温儒敏、罗志田、高原宁、王奇生、刘云杉、王世强、林小英 教授——联袂推荐

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旧思想与力量此消彼长,世界云波诡谲,北京大学汇聚了大部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精英,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出什么样的题目来考选新生,颇能反映北大学人的立场、志趣及对国际的认知。

1919年预科作文题:学问当以实验为基础说。

1924年预科国文题:“研究国故”和“保存国粹”,是不是同样的事情?试把各人自己观察所得写出来。

1925年预科历史题:我国关税失自主之权,国几等于灭亡,其故何在?其原动力起于何国?结于何种条约?

1936年本科作文题: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困难的由来;或者,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

1944年地理题:地理系基本公民教育之一,应如何解释之。

1946年联合招生作文题:学校与社会。

……

《为国选士》以年份为序,系统整理1917—1948年北京大学本科、预科和文、理、法等各门类招生入学试题。此外,本书特别收录相关历史图片资料与师友名篇,忠实呈现当时招生情形与校园记忆。

=======================

时代不同,考试命题方式与内容会有变化。回顾老北大的考题,体味当时的学风,也可考考自己;更期待能吸取经验,完善当下的考评机制。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

这次汇编整理的老北大入学试题包含大量信息,不仅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的学术与思想,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出教育如何与时代互动,所以此书非常值得学界关注。

——罗志田,四川大学教授

小题目,大学问。

对于命题人来说,试卷正面的分数是考评,试卷背面的分数是要求和期许。

对于答题人来说,试卷正面的分数是成绩,试卷背面的分数是能力和态度。

社会日异,试卷正面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簇新,试卷背面所蕴藏的选士、造才初心永驻。

——高原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老北大的入学试题反映了当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批出题老师的关怀与眼界,也可从侧面揭示那一代知识青年考生的才学与认知,无疑是研究民国时期文化教育和思想的重要史料。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忠实地呈现了近一个世纪前北京大学教育教学的核心:考试的规则,试题的原貌,校园的生活;从这些既寻常又隐秘的“事”与“物”中可透析高等教育智识生活的“变”与“常”:考试不仅是评鉴学生的等次,更是通往知识的门径;问答之间不是封闭的定论,而是师生对弈中心智的开启;校园既有呼应时代潮汐的活力,更有通向人类文明深处的高远。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翻阅老北大的入学试题,仿佛在浏览高等教育的历史。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物理考试在理论题之外,增加了动手实验部分,又如三十年代,生物学试题考卷从博物学试卷中独立出来。整体来看,试题多强调能力考察、逻辑思维考察,更关注科学方法论。

——王世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以其在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在三十余年的全部入学试题中汇聚了当年知识精英所见的时代和世界变迁以及北大所担当的民族大义和国家重任。在短小而雅致的试题文字中,有北大的顺应,也有北大的耿直,更有北大的先行一步。

——林小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

作者在中英两国原始档案和其他中外著述的基础上,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严肃缜密的学术态度,从战前中英两国两百年的交往史、战争的爆发与经过,以及战后两国的谈判等方面,全景式展示真实的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提出或重新回答这段历史中的诸多疑问。
★本书以轻松的笔调,严肃的态度,带你回顾那段对民族命运影响深远的历史,提出或者重新回答这段历史中的诸多疑问,写普通人读得懂的真实历史。
★本书以中英两国档案资料以及中外相关著述为基础,在中英两百年的交往的大背景下,综合中外双方对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理智客观地解读中英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各种纠纷与冲突,全景式展示与历史教科书完全迥异的、不为人知的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
★全书以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力图达成最大限度的阅读愉悦。同时,全书坚持学术的严肃和严谨,在各个重要的数据、细节甚至故事本身,绝不虚构任何环节,绝不想象历史情境,力求无一字无来历。
◎ 焦点推荐
鸦片战争,真的是“鸦片”的战争吗?它可不可能有其他的名字,比如“茶叶”战争,或者“棉织品”战争?
鸦片到底是战争的诱因,还是战争的真正原因?战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战争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战前两百年的交往史上,是什么导致了中英之间冲突不断?
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如果可以,怎么避免?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鸦片到底是如何进入中国的?英国与中国,到底谁该为鸦片的大肆泛滥承担最大的责任?
鸦片的出现,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中英两百多年的贸易,到底呈现怎样一种态势,从最纯粹的贸易的角度上看,鸦片对中英贸易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
林则徐到底是一个民族英雄,还是一个鲁莽、轻率和自大自傲的人?
林则徐的禁烟方式正确吗?他没收外国商人鸦片的行为恰当吗?作为他的对立方,英国要求鸦片赔偿合理吗?他的禁烟达到目的了吗?
英国人真的害怕林则徐吗?这场战争天朝有可能打赢吗?失败到底是必然,还是因为皇帝胆怯和软弱,罢黜了坚决主战的林则徐、邓廷桢,或者是因为主和派大臣们的屈膝投降,甚至,仅仅是因为将领们的临阵脱逃?
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重大的不平等条款,到底是在枪炮的威逼之下,被英国侵略者强力掠夺,还是在和平安稳的谈判桌上,被天朝的官吏心情愉快地轻松奉献?到底是弱国无外交,还是落后无外交?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已经持续了整整两百年。只有回到两百多年的那段历史,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这场战争,理解战前、战后的中英关系。
指责他人当然必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严格和理性的内省:在这场战争中,在中英两百年的交往中,我们到底犯了哪些错?这些错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如何看待这些错误?更为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我们还会继续犯错吗?我们还在继续犯错吗?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