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大事。一百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这段历史反复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受主客观种种因素影响,迄今哪些被认为早已有了答案的重大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比如:袁世凯出山后应对变局的策略是什么?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是什么?袁世凯对召集国民会议决定国体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属实吗?清帝退位诏书是怎样形成又怎样颁布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说法能成立吗?辛亥鼎革时期袁世凯的表现与其后来走帝制有何关系?本书在穷搜相关原始资料基础上,首先从袁世凯、清廷、共和派、列强等多视角出发,逐日研究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125天的历史,以厘清各种大小人物、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后形成整体论述框架,重新解读该段历史。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看法,或可纠正百余年来国人对该段历史似是而非的认识。
🚆 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
📕 编辑推荐
⭕“大沨”书系005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作序推荐
⭕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
本书不是讲述中国人的世界出现了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连贯的故事;铁路成为现代中国人与世界的 中介,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改变了我们体验时空的方式,更新了我们的语言认知,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也在历史文化领域渗透着强力影响。
⭕融合历史分析、哲学思辨、文学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佳作
如果理论不能用来思考问题而只能生产喧嚣,那么我们还不如到具体的文本中,寻找承载历史隐喻、文学意义的铁路。作者将历史的宏大视野与哲学的深度思辨结合起来,在具体文本资料和情境中,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如何与现代的想象、经验勾连在一起,呈现出铁路之于现代性的派生过程。
📕 推荐语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是西方(特别是英美)学院中较为新颖的学科,或可称为“跨学科”,因为它横跨文学、视觉研究( Visual Studies)、性别研究、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然而就我看来,文化研究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缺乏历史的视野(因为只关心、追逐当前的热门问题和流行学说),二是达不到哲学思辨应有的深度。李思逸现在终于弥补了这个缺陷,而且犹有过之——写出了一本独特的跨学科著作。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晚清至民国的时间顺序,围绕铁路与火车所引起的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主题,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和文本分析来解读现代性之于铁路的派生方式:时空概念的演变、意识形态的争论、(乘坐在开行的)火车中的身体感受,以及文学文本再现的人物主观经验等。
作者以铁路为方法、为契机、为理解中国现代性的钥匙,分析1840年至1937年铁路进入中国之后引发的冲击与适应,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与经验勾连在一起的。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第一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局势分析和后续影响,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世界与清王朝这个古老帝国的第一次剧烈碰撞,以此揭开百年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和潜在发展方向。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写在战争上面的主题,却是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
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早晚会被西方的世界撞毁。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没有幸免的可能。一个拥有了现代工商业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蹈海而来的西方人,自诩是文明人。对中国的征服,在某种程度跟他们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一样,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
然而,两次战争的借口,都那样的苍白而且龌龊。第一次,是为鸦片贸易背书,第二次,则基本上是没事找茬。尽管中国人完全可以像后来的日本人那样,顺从西方世界的通商要求,自行打开大门。但是,以天朝上国自命的中国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视野里,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这样的教训。其实,如果没有中国的失败,面对美国佩里舰队的日本幕府,也不大可能如此痛快地屈服。
“文明人”发动的战争,里面没有文明,也没有道德。讲究以德服人的中国人,被西方用弱肉强食的大棒,不由分说地教训了。在中国人完全不明白西方世界的道理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被反衬得格外的愚昧。这个愚昧,是沉湎于自己天下里的愚昧。越是愚昧,就被欺负得越惨。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局,尽管被打得丢盔卸甲,没有还手之力,窝囊死了两任皇帝,换了一个女主,但是,比照奥斯曼帝国的命运,中国能有这样的开局,已经不错了。在此后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曾、左、李之辈,在王朝的开门过程中,已经露面,但还没参与开门的过程。他们此时可能还不知道,今后的中国,今后的他们,将跟撞开门进来的洋人,有着越来越深的关系。他们后来的事业,不是所谓的中兴,而是洋务。
门开了,此后的中国,就成了世界的一员。无论有多少人想把中国拉回去,重建过去的天下,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
本书详细描述了中国被迫打开大门的前因后果和近代中国落后的根由。
◆ 发现百年名校的治学灵魂,感受北大精神的历史传承
◆ 精选1917年—1948年北京大学国文、历史、数学、物理、博物、外文等学科377套考试真题,50多幅档案图片
◆ 收录蔡元培、胡适、何兹全、朱海涛的北大记忆
◆ 温儒敏、罗志田、高原宁、王奇生、刘云杉、王世强、林小英 教授——联袂推荐
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旧思想与力量此消彼长,世界云波诡谲,北京大学汇聚了大部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精英,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出什么样的题目来考选新生,颇能反映北大学人的立场、志趣及对国际的认知。
1919年预科作文题:学问当以实验为基础说。
1924年预科国文题:“研究国故”和“保存国粹”,是不是同样的事情?试把各人自己观察所得写出来。
1925年预科历史题:我国关税失自主之权,国几等于灭亡,其故何在?其原动力起于何国?结于何种条约?
1936年本科作文题: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困难的由来;或者,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
1944年地理题:地理系基本公民教育之一,应如何解释之。
1946年联合招生作文题:学校与社会。
……
《为国选士》以年份为序,系统整理1917—1948年北京大学本科、预科和文、理、法等各门类招生入学试题。此外,本书特别收录相关历史图片资料与师友名篇,忠实呈现当时招生情形与校园记忆。
=======================
时代不同,考试命题方式与内容会有变化。回顾老北大的考题,体味当时的学风,也可考考自己;更期待能吸取经验,完善当下的考评机制。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
这次汇编整理的老北大入学试题包含大量信息,不仅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的学术与思想,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出教育如何与时代互动,所以此书非常值得学界关注。
——罗志田,四川大学教授
小题目,大学问。
对于命题人来说,试卷正面的分数是考评,试卷背面的分数是要求和期许。
对于答题人来说,试卷正面的分数是成绩,试卷背面的分数是能力和态度。
社会日异,试卷正面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簇新,试卷背面所蕴藏的选士、造才初心永驻。
——高原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老北大的入学试题反映了当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批出题老师的关怀与眼界,也可从侧面揭示那一代知识青年考生的才学与认知,无疑是研究民国时期文化教育和思想的重要史料。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忠实地呈现了近一个世纪前北京大学教育教学的核心:考试的规则,试题的原貌,校园的生活;从这些既寻常又隐秘的“事”与“物”中可透析高等教育智识生活的“变”与“常”:考试不仅是评鉴学生的等次,更是通往知识的门径;问答之间不是封闭的定论,而是师生对弈中心智的开启;校园既有呼应时代潮汐的活力,更有通向人类文明深处的高远。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翻阅老北大的入学试题,仿佛在浏览高等教育的历史。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物理考试在理论题之外,增加了动手实验部分,又如三十年代,生物学试题考卷从博物学试卷中独立出来。整体来看,试题多强调能力考察、逻辑思维考察,更关注科学方法论。
——王世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以其在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在三十余年的全部入学试题中汇聚了当年知识精英所见的时代和世界变迁以及北大所担当的民族大义和国家重任。在短小而雅致的试题文字中,有北大的顺应,也有北大的耿直,更有北大的先行一步。
——林小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初的变革如何影响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本书关注政治与普通人思想和感情的交集方式,重新审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转变。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种权力倾斜的方式,仪式在建构国民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从广义的“政治仪式”入手,讨论剪辫、易服、葬礼、历法改革、礼貌问题等仪式的改变,阐释时代变革中中国国民身份和认同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胡适留学日记(套装上下册)》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1910~1917)所写的日记和杂记,共分为17卷,记述了胡适早年的文学主张和其思想演变的轨迹、读书经历,他对当时社会时事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以及与朋友间的交往、书信往来存稿等,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内政外交、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不仅是研究胡适个人,也是研究整个近现代中国的珍贵资料。胡适留美早期的日记多是流水账,但由于具有连贯性,读来并不觉枯燥。后来的札记则真实坦白地记下一个青年人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及思想演变的过程,有很多生活细节的描述,包括年轻人的自喜、夸大、野心、梦想,可以看作是胡适留学时的自传了。
乱世出学人。近代中国学是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如果说不通域外不能知近代史,那么不知中外学术交往,则难以恰当体验近代学术发展。国际汉学家对近代中国学术大家的评点有与国内公意不尽相同之灼见。对王国维、陈垣的推崇中外一致,对梁启超、胡适的看法则相去甚远,对国人推崇陈寅恪则多少有些莫名所以。这其中之因缘,颇值得玩味……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匀、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钱玄同日记》由当代著名学者杨天石领衔整理。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作者在中英两国原始档案和其他中外著述的基础上,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严肃缜密的学术态度,从战前中英两国两百年的交往史、战争的爆发与经过,以及战后两国的谈判等方面,全景式展示真实的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提出或重新回答这段历史中的诸多疑问。★本书以轻松的笔调,严肃的态度,带你回顾那段对民族命运影响深远的历史,提出或者重新回答这段历史中的诸多疑问,写普通人读得懂的真实历史。★本书以中英两国档案资料以及中外相关著述为基础,在中英两百年的交往的大背景下,综合中外双方对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理智客观地解读中英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各种纠纷与冲突,全景式展示与历史教科书完全迥异的、不为人知的中英关系和鸦片战争。★全书以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力图达成最大限度的阅读愉悦。同时,全书坚持学术的严肃和严谨,在各个重要的数据、细节甚至故事本身,绝不虚构任何环节,绝不想象历史情境,力求无一字无来历。◎ 焦点推荐鸦片战争,真的是“鸦片”的战争吗?它可不可能有其他的名字,比如“茶叶”战争,或者“棉织品”战争?鸦片到底是战争的诱因,还是战争的真正原因?战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战争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战前两百年的交往史上,是什么导致了中英之间冲突不断?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如果可以,怎么避免?如果不可以,为什么?鸦片到底是如何进入中国的?英国与中国,到底谁该为鸦片的大肆泛滥承担最大的责任?鸦片的出现,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中英两百多年的贸易,到底呈现怎样一种态势,从最纯粹的贸易的角度上看,鸦片对中英贸易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林则徐到底是一个民族英雄,还是一个鲁莽、轻率和自大自傲的人?林则徐的禁烟方式正确吗?他没收外国商人鸦片的行为恰当吗?作为他的对立方,英国要求鸦片赔偿合理吗?他的禁烟达到目的了吗?英国人真的害怕林则徐吗?这场战争天朝有可能打赢吗?失败到底是必然,还是因为皇帝胆怯和软弱,罢黜了坚决主战的林则徐、邓廷桢,或者是因为主和派大臣们的屈膝投降,甚至,仅仅是因为将领们的临阵脱逃?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重大的不平等条款,到底是在枪炮的威逼之下,被英国侵略者强力掠夺,还是在和平安稳的谈判桌上,被天朝的官吏心情愉快地轻松奉献?到底是弱国无外交,还是落后无外交?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已经持续了整整两百年。只有回到两百多年的那段历史,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这场战争,理解战前、战后的中英关系。指责他人当然必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严格和理性的内省:在这场战争中,在中英两百年的交往中,我们到底犯了哪些错?这些错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如何看待这些错误?更为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我们还会继续犯错吗?我们还在继续犯错吗?
《阎锡山回忆录》主旨是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故特别在大陆整理出版此回忆录之单行本。此系阎锡山所亲述其思想与经历的第一手史料,对了解乃至研究辛亥革命前后剧烈动荡的中国历史,必将有所裨益。本次整理出版之版本,由台湾山西同乡会原馥庭先生等提供,在此谨表谢忱!由于《阎锡山回忆录》所述为百年前的历史,故对版本中重要史事、人物等作了简要注释,以方便读者。
这是一本以茶叶为主线的书,讨论这样一个主要命题:为何英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而走向衰亡。故事时间节点由两部分组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前后与1888年的英国入侵西藏前后。让我们去体会茶运与国运的纠葛。 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怎样展开的。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秩序的沦陷》为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借助对这种模糊行为的分析,作者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