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是阐释马克思思想认识论的客体和地位以及“主体”范畴批评引起的政治哲学和历史理论等问题讨论和研究的坐标和参照读本。这本书源于路易·阿尔都塞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64—1965学年主持的研讨课,由阿尔都塞、埃蒂安·巴里巴尔、伊夫·杜鲁、雅克·朗西埃、皮埃尔·马舍莱、罗杰·埃斯塔布雷主讲,研讨课以集体的方式重新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它的普遍哲学意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读〈资本论〉》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解读,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其在当代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编辑推荐-
☆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多种语言行销全球
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思想家和具有远见的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斐伏尔的哲学杰作,已被翻译成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行销全球。
★ 对萦绕列斐伏尔一生的马克思主义总问题——“资本主义何以幸存?”的精妙回答
在《资本论》出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言走入其生命的尾声。时值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届七旬的列斐伏尔依然确信,既然共产主义纲领仍未实现,那么,在不“放弃马克思”的前提下,应该着手对资本主义进行新的分析,把它为何成功“幸存下来”弄个明白。
☆ 并非前两版的简单再版,而是一本证明了自身价值的新书
本书第3版出版于列斐伏尔诞辰一百周年、逝世十周年之际(2001年),因前两版在收录、编排材料上的重大错误,编者对其进行了彻底地重新编排,使其篇目设置与作者的手稿内容相符,以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动态演进过程。
★ 法国社会学家雅克•吉古作序推荐
这本书写在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社会周期论的尾巴上,它同时也对由1968年所包含的可能性敞开了怀抱;这本书,正如很多其他作品一样,自从面世那天起,就吸引我们带着巨大的激情与狂热去阅读,激励我们将那个时代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当初的我们,就像如今许多人那样,一直试图找到某种不同于将生活资本主义化的可能性,进而造就历史。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为何在马克思《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后仍然幸存而没有灭亡,这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下,本书沿着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路径,试图构建出完整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以弥补《资本论》的不足。正是围绕着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一组维持资本主义存活的起因与理由产生了。
本书汇集了列斐伏尔几项重要研究,对资本主义问题、当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短期的实际解决方案,并进行了长远的意识形态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本书可以被看成作者于一年后(1974年)出版的深具影响力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的一个宣言,列斐伏尔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亦能在其随后发表的巨著《论国家》中被找到。
20世纪70年代,西欧多国的共产党员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进入资产阶级政府担任职务,还是忠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理想。而对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权力的结构以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革命策略作出最具开创性的分析的,正是葛兰西。
本书是安德森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葛兰西的一次回望,对葛兰西的《狱中札记》进行了细致的语文学分析,使读者得以领略葛兰西高度原创的思考以及其中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缝隙与空白,从而为人们未来向何处去提供了一些启示。
《保卫马克思》名是一声呼喊,几乎是一个口号般的呼喊,今天它仍然在回响着,或者说它又一次回响起来,其声音还如同三十年前一样响亮。不过,这种回响有另外的原因,并且是处于完全不同的境况中的。阿尔都塞这部著作现在面对着新老的读者,而老读者们再次阅读阿尔都塞的著作之前,自身却已经有深刻的改变了,其接受作品的方式也有巨大的改变了。
《解读〈资本论〉(第1卷)》的解读,本身就具有了权威性。他精心写就的《解读〈资本论〉》,结合当代日本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人们所熟知的社会生活事例,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原著的思想精华和理论精髓,逐章逐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说了原著所揭示的各种概念、原理和规律。他的受众,是周末自愿前来听课的日本各阶层民众,他所用的语言是他们所熟悉的、所用的案例也是他们所关注却又未经深思或无力用经济理论来分析和揭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要的是大众化、普及化。这种大众化、普及化的对象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更是干部、群众。宫川彰教授说:“大家学习《资本论》,不是学习完就结束,而是终生受益。就好像取得驾驶证一样会终生受用。掌握了这种力量的源泉,就可以用科学的视点去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This is the first ti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Lukacs' early theoretical writings, published in Germany in 1923,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in English. The book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essays treating, among other topics, the definition of orthodox Marxism, the question of legality and illegality, Rosa Luxemburg as a Marxist, the changing function of Historic Marxism,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the substantia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Proletariat.Writing in 1968, on the occasion of the appearance of his collected works, Lukacs evaluated the influence of this book as follows:"For the historical effect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also for the actuality of the present time one problem is of decisive importance: alienation, which is here trea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Marx as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a revolutionary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nd whose historical as well as methodological origins are deeply rooted in Hegelian dialectic.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problem was omnipresent. A few years after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was published, it was moved into the focus of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by Heidegger in his Being and Time, a place which it maintains to this day largely as a result of the position occupied by Sartre and his followers. The philologic question raised by L. Goldmann, who considered Heidegger's work partly as a polemic reply to my (admittedly unnamed) work, need not be discussed here. It suffices today to say that the problem was in the air, particularly if we analyze its background in detail in order to clarify its effect, the mixture of Marxist and Existentialist thought processes, which prevailed especially in France immediatel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is connection priorities, influences, and so on are not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the alienation of man was recognized and appreciated as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he time in which we live, by bourgeois as well as proletarian, by politically rightist and leftist thinkers. Thu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exerted a profound effect in the circles of the youthful intelligentsia."George Lichtheim, also in 1968, writes that "...The originality of the early Lukacs lay in the assertion that the totality of history could be apprehended by adopting a particular 'class standpoint': that of the proletariat. Class consciousness;not indeed the empir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actual proletariat, which was hopelessly entangled with the surface aspects of objective reality, but an ideal-typical consciousness proper to a class which radically negates the existing order of reality: that was the formula which had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Lukacs of 1923 to unify theory and practice."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是大卫•哈维笔下“最危险”的一本书,也是韩毓海眼中一本“催人泪下”的经济学著作。 近250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吗? 是什么导致了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 是什么让欧洲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旋涡? 是什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极少有人思考其好坏并提出质疑。但了解资本主义的成败根源,对了解其未来和全球经济因此受到的巨大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本书中,大卫•哈维用自己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资本引擎的隐藏的运作方式——以及可能将资本主义引向灭亡的矛盾。 在对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做精辟描述的同时,当代《资本论》最权威的研究者大卫•哈维,在本书中揭开了资本主义核心矛盾——如以超出投资的手段积累资本的驱动力;其利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并因此造成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被剥夺;以及其掠夺自然直至毁灭自然的冲动。这些矛盾与压力造成: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欧洲和日本经济的陷入衰退旋涡,以及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短期内这些矛盾不会产生破坏性:历史上资本主义不断在新面具下重组自身,并由此产生危机。但是长期来看,资本主义能否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下继续生存?哈维认为种种迹象不容乐观,并且表象具有欺骗性,许多资本矛盾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控制,而另一些则威胁到了资本体系的核心。本书提出了理解世界的方法,并且为迈向更为公平﹑理性和可持续的社会提出了17个纲领性的建议。 正像我曾经建议:人们应该从第三卷开始,“倒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现在,我建议读者从哈维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自己的阅读。因为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哈维方才最为充分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才华,那是心灵的呼号,是真理的祈愿——而借助译者的文笔,我们很难不被这种良知、思想与才华所打动,必须承认,有些段落催人泪下。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作者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诊断师之一,哈维以少见的历史洞见和清晰逻辑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同层次的矛盾及其社会后果,把别样社会想象这个问题直接提呈到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这是每一个关心这个时代全球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的资本主义ABC。 胡大平 南京大学教授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下的危机、资本的运作逻辑及其潜在矛盾,哈维的诊断要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更具挑战性,也更贴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陈宜中 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8年以来蔓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让许多人更渴望理解与改变世界。享誉世界的学者大卫•哈维用他的一系列著作为我们展示了开放的、吸收各门学科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本书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辨识矛盾、解释危机到发掘出路,这本书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必读著作。 万毓泽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哈维是学院派的激进人士,他的写作充满事实及深思熟虑的想法。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在精准的时点呼吁推翻资本主义……优美之作……神气活现,趣味盎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重新阐释马克思学说的活力之作……充满关键洞见和脱俗的分析。 社会主义劳工报(Socialist Worker) 以动态的方式重写马克思……充满关键洞见与打破传统的分析。 每周之书(Book of the Week)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读〈资本论〉》是阐释马克思思想认识论的客体和地位以及“主体”范畴批评引起的政治哲学和历史理论等问题讨论和研究的坐标和参照读本。这本书源于路易·阿尔都塞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64—1965学年主持的研讨课,由阿尔都塞、埃蒂安·巴里巴尔、伊夫·杜鲁、雅克·朗西埃、皮埃尔·马舍莱、罗杰·埃斯塔布雷主讲,研讨课以集体的方式重新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它的普遍哲学意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读〈资本论〉》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解读,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其在当代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