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
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能源;
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
————————
【编辑推荐】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冷战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六次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
【内容简介】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名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读书。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本书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
——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
——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阅读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心理,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
——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开发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方法,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
——周陆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媒体评论】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
——《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
——《金融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风险,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
——《柯克斯》星级书评
“美国人有表,塔利班有时间”
当“黑鹰坠落”遇见“辛德勒名单”
艾略特•艾克曼可谓是美国“反恐战争”的一员老兵。自2001年阿富汗战争打响后,他便先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侦察连、特种作战部队与中情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搏命十年,获得过银星勋章、铜星勋章与紫心勋章。这名老兵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血腥、残酷与无常,亲眼目睹了战争的丑陋面孔,从突袭到伏击,从清剿到暗杀,并于2011年主动选择退役。然而,战争却并没有从他的人生中退出。 2021年8月,当喀布尔陷落的消息传来时,这位正在罗马与家人度假的前特种兵,不得不在昔日帝国的废墟之中,思考今日帝国不可避免的落日,并身不由己地以一种他不曾预见的方式,最后一次参与那场战争,为其书写一个惨淡的终章。
破百万点击TED演讲“世界末日倒计时”(10 Ways the World Could End)演讲者、世界权威科技杂志《发现》(Discover)前总编斯蒂芬•彼得拉内克人气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一经出版即引发世界范围讨论热潮
比硬科幻还真实、过瘾的阅读体验
比商业预言更严谨、精湛的格局推演
《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纽约客》、《每日电讯报》强烈推荐
罗永浩、姬十三诚挚推荐
一部涉及科技、商业、军事、心理,让人脑洞大开的TED书系精品之作
从1926年,“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驱动火箭,
到1952年,“导弹之父”、领导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冯•布劳恩出版《火星计划》,
到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航天员完成人类首次登月,
到2011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到2015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实现火箭陆地回收,
80年期间,人类航天历史不断被改写。
而作者大胆预言:2027年人类将登陆火星!
对于火星,我们有太多问题:
埃隆•马斯克本世纪末送8万人移民火星的计划是否为痴人说梦? 登陆火星有没有具体时间表?
相关技术是否已经成熟?
探险家在漫长的旅行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在火星生存如何解决氧气、食物、水等基本需求? 移民火星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
在火星建立人类第二家园,早已不仅是少数人的大胆设想:
欧洲宇航局、美国宇航局、中国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紧锣密鼓,
美国轨道科技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荷兰“火星一号”跃跃欲试。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深沉的历史游走到奇妙的未来,从早期激动人心的火箭技术发展,到各个国家的航空竞赛,再到各国宇航局与私人机构“淘金热”般的行星大开发,彼得拉内克在书中详细披露了登陆火星、改造火星的技术难点,算了一笔天文数字的经济账,并将最终证明:在火星上生活,不只是人类的一个梦想,而是我们的最终归宿。
2020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翻译文学类)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之书
《卫报》《华盛顿邮报》《柯克斯评论》等媒体力荐
“我可以适应任何一种工作,却唯独适应不了人生,无论是人生的悲哀,还是喜悦。”
————
主人公阿和是生于日本东北部福岛县的贫农,大半辈子在外地漂泊打工养家,却在想返乡养老的时候,听到妻子和儿子突然死亡的消息。人生仅有的一点儿希望被无情地夺走,他流浪辗转,最后在东京上野公园里落脚。回顾阿和的一生,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时,他正当壮年,也因为东京奥运会的举办而充满希望,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就发生在他的家乡,震碎了他的心,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却让他无法继续住在上野公园里,失去栖身之所。上野站是年轻时的阿和满怀希望初到东京时下车的地方,却也成了他人生的终站。
《此后不再爱你》内容为:爱借:她倚在阳光充裕的窗口,一封封地拆开来看,心底,异常地沉静淡定,就像是看一段与己无关的岁月。她远远地站在一旁,驻足观望,心内没有喜乐。她终于知道。这段爱情,原来,只是她一个人。自言自语的一段传奇。爱失: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被时光的风浪打着,聚散离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在自己的舟楫上,沉浮着向前,擦肩而过的时候,还是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那抹温柔。
《快跑》主要内容简介:1985年。北京那块地儿。崔小跑、沈东、赵卫力、马匆匆,四个小破孩顽劣地奔跑在校园的操场上。从懵懂儿童到肖涩少年。他们一路经历过来……这里不仅仅只是四个小孩儿,而是整整一代的八零后;这也不仅仅只是故事,更是同龄人们早已消逝的情怀。
浴室很冷,但我知道,在淋浴完以后,那里面的温度会升高一点点。三度,二度或一度,我想,那样的话,她在洗澡的时候该会暖和一些吧?在这段艰难和寒冷的日子里,我想。我至少还能送给她这一度的温暖吧。
本书作者是《读者》杂志最优秀、最具人气的20位签约作家之一,也是国内出色的青年美文作家,曾在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其创作的哲理和情感散文深入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其中很多作品不仅被各类报刊结集转载,屡获大奖,还入选中小学生课本或阅读年选。
作者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阐述人生哲理,传递人间情感,描叙世界万象,这些芥子藏须弥的精微感悟和润物细无声的温暖情愫,可以使心灵受到最强有力的震撼与感动,这就是这些哲理情感美文的最大魅力吧!
毕竟,感悟生活,讴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而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和认知自己,更是获得一生幸福的入场券。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
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能源;
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
————————
【编辑推荐】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冷战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六次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
————————
【内容简介】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
【名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读书。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本书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
——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
——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阅读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心理,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
——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开发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方法,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
——周陆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媒体评论】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
——《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
——《金融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风险,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
——《柯克斯》星级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