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2019"标签的书籍

康熙的红票

🏆本书荣获2024年……🏆

豆瓣年度历史·文化图书、豆瓣年度图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

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澎湃新闻编辑们推荐的年度十大好书

搜狐文化好书之选年度好书

京东图书年度好书

南都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读书年度推荐图书10本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第一财经年度十佳人文图书

文汇读书年度书单

上海古籍书店×澎湃翻书党年度好书榜

首都图书馆“阅读之城”图书推荐活动“请读书目”

文学报年度好书榜

刀锋图书奖年度好书

春风悦读榜“年度新知”作品

中国图书出版传媒商报年度十大好书

🏆2025年羊城书展十大好书

“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 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届(2024)“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奖颁奖词。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学者推荐: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全书无论序、跋、各章或注释,句句恳切,字字心血。从细微处点点滴滴活现历史的生动场景;从场景中导引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言行缘由。不知不觉之中拉开了与前人研究的距离。使读者油然信服具体的和总体的结论,绽显了作者先进的史学理念、分析方法、视野胸怀、才华底蕴的深厚魅力。我觉得这是一部同领域研究成果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蔡乐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评审专家

这是一部改变传统历史叙事的作品,以全球史视角重构了清初中国与世界的互动逻辑。本书有利于读者重新理解前现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为把握一个有深厚传统和历史的大国参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启迪。

——巴曙松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实务教授、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专家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群雀跃在阿勒泰的自然保护者,救助动物的同时也被动物治愈。

【编辑推荐】

●“上百万个九〇后,一起做了件大事”——一瓶可乐能种一棵树,一杯咖啡能种六棵树,一顿炸鸡能种十棵树,“河狸军团”的大伙儿从嘴里省下钱,给蒙新河狸建起由四十多万棵灌木柳苗组成的超级食堂。

●不服气,不怕难,房子水淹也能扛,积雪再高也无妨。这群雀跃在阿勒泰的自然保护者,救助动物的同时也被动物治愈。

●惊心动魄的抢救现场,感人至深的温暖瞬间。红山动物园千里驰援为哪般?农药中毒的蓑羽鹤何去何从?相敬如宾的赤麻鸭夫妇两万里奔袭,只为一个约定。还有协会冰天雪地间不期而至的爱心援助。

●收录33张现场照片,还原公益最前线。“河狸食堂”种树现场,采集食材的河狸宝宝,野放当天的棕熊“能能”,夺人桃花的秃鹫大哥,惹人怜爱的赤狐姐妹花,还有“河狸军团”的珍贵回忆。

【内容简介】

我们就像是一根根羽毛,

每一根看起来都轻盈得好像微不足道,

但是当我们紧密地排布在一起,

就成了一双翅膀。

我们不光送这些野生动物成功回到了碧波蓝天,

也托着咱们的梦想一步步前进着。

——初雯雯

自2019年起,中国有超过一百万名“90后”“00后”的青年通过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参与到阿尔泰山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中来。

2019—2023 年的五年间,这些年轻人于阿尔泰山、乌伦古河流域大面积恢复灌木植被群落,培养牧民自然巡护员,还在全国网友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起筹建了国际山脉阿尔泰山在我国境内的第一所具备医疗、科研能力的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得益于全国自然保护者与各级林草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蒙新河狸种群数量实现了增长近 20% 的好成绩。

本书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节选了五年来诸多发生在新疆富蕴县或苦中作乐、或砥砺前行的自然保护工作片段,以记录这场参与人数众多、由广大青年自然保护者与地方政府共同协作而来的自然保护故事。

【媒体评价】

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热爱,是初雯雯投身生态保护工作的初衷,也是激励她不懈奋斗的动力。

——《人民日报》

很多和初雯雯同龄甚至更年轻的网友纷纷受到感召,把零食钱省出来给河狸种树,40多万棵灌木柳苗在乌伦古河畔落地生根。

——《北京青年》周刊

《奋斗者·正青春》初雯雯:用爱守护,给河狸一个温暖的家

——央视网

致你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冒险。”

布克奖得主、《女孩,女人与其他》作者全新力作!

◎私密丨坦诚丨激情丨生猛丨势不可挡

冲破种族、阶层、性别等重重阻挠,对抗主流、永不放弃的有力宣言

◎一部底层黑人女性的深情剖白,一部写给勇气与反叛的颂歌

------------------------------------------------

★内容介绍

2019年,伯娜丁·埃瓦里斯托摘得布克奖,成为五十年来首位获该奖的黑人女性。这一年,她60岁。从事创作已四十年。

《致你:一部宣言》对这一历程进行了大胆的私人化讲述。从被邻居、牧师甚至白人家庭成员种族歧视的童年,到把整个房间涂成血红色,将行李塞进垃圾袋,不停在临时住所间流离的青年,从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未发表任何作品的诗人,到创办首个英国黑人女性剧团,成为作家、戏剧制作人、活动家……她一直在反抗主流社会,把写作当成头等大事,最终,她建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个房间。通过作为黑白混血、作为底层女性反抗经历的回溯,作者从相当有力的视角探讨了种族、阶层、性别、衰老等问题。书中既有对生活与写作经历的书写,也有对阶级、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观察。

简言之,这既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回忆录,也是一部写给女性,特别是边缘群体与少数族裔的史诗,一部写给勇气与决心的颂歌,充满了反抗、狂野、创造力和冒险,既给予我们力量,也给我们当头棒喝。

------------------------------------------------

◎布克奖得主自述

◎《时代周刊》、《科克斯书评》(非虚构)、《华盛顿独立评论》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编辑精选

◎英国图书奖年度作者,击败阿特伍德获年度小说奖的作家,首位登顶小说平装书畅销榜的英国黑人女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首部非虚构

------------------------------------------------

★编辑推荐

“无论是我的童年,我的居住问题以及亲密关系,抑或我的戏剧从事经历,或者我的小说创作,我越过的每一个障碍,都使我更加坚韧,更加坚定。拼搏、乐观、想象力、行动主义和自信不疑,所有的所有让我变得势不可当,让我成为这样一个作家,一个自由至上的人。”

这是关于勇气、正直、乐观、机智和坚韧的宣言。献给所有曾身处边缘的你,以及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印记的你。

------------------------------------------------

★名人推荐

叙事上的大师级作品。绝对令人难忘。

——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是那种人人都应该阅读的作家之一,不管哪个国家、身处何种文化背景。

——艾丽芙·沙法克(Elif Shafak)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的书总是令人兴奋,具有颠覆性,她提醒着人们文学的无限可能……她的创作令人瞠目结舌。

——戴安娜·埃文斯(Diana Evans)

------------------------------------------------

★媒体推荐

一部有力、活力四射的回忆录,关于一位作家不仅推动了她自己,也推动了整个领域向前的故事。……她在书中向作家们发出了非常诱人的邀请: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创作,写被历史遗忘的群体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致你:一部宣言》可以说是“一个青年黑人女性艺术家的肖像”……是一座记录黑人女性创造性生活的纪念碑。

——NPR

她用她的幽默对准了最难书写的议题——奴隶制、种族偏见与创伤,并把它们自如地放在时代和语言的框架之中。

——《纽约客》

《致你:一部宣言》赋予了回忆录新的定义,一本关于创造力、行动主义和重塑的手册。

——《西雅图时报》

是回忆录,也是对决心、创造力和行动主义的沉思录……一首关于勇气和反叛的美丽颂歌,也是对我们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的私人观察。

——《科克斯书评》

……无畏,坦率。出版界把她拒之门外时,她用她创作的大胆打开了那扇门。

——《星期日泰晤士报》

宛如吹响了战斗的号角……有趣又具有指导意义。

——《卫报》

我多希望我十八岁的时候,能读到《致你:一部宣言》。

——《旗帜晚报》

全书闪耀着永不磨灭的自信和异常的谦逊……《致你:一部宣言》的原书副标题是“永不放弃”。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座右铭了。

——《旁观者》

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

旅行是因疑惑出发,而生命则以书写答复。

纯粹、难以再得,一名依山少年的灵魂征途。

“如果有天你死了/我想我会去旅行/我得去确认世界是不是好的/值得你为了它的魅惑/而不及经历”

⛰编辑推荐

☆ 从山里回来的一颗心与新生之书

2017 年春,刘宸君与旅伴梁圣岳从印度出发, 一路前往尼泊尔登山旅行,途中却遇上当季罕见大雪,受困岩洞。当搜救队在受困第四十七天找到两人时,刘宸君已在三天前过世。他贴身携带的手稿,由旅伴带了回来。在家人同意下,刘宸君的挚友与台湾春山出版社合作,选编他留下的游记、诗歌、书信、日记,汇聚成这本《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

☆ 赤子的猛烈探索,台湾自然文学绝品

我们能看到一名少年对未知的纯粹追寻,也能感到远超其年龄的巨大哲思。刘宸君以山为核心(“棱线是/一座山它累积千百年的安静”),从实体延伸出更广阔的情境(“旅伴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沉默和背影为彼此证成这巨大的世界”);初抵印度,即从当地人群的奔赴看透消亡(“死亡是城市的一场共谋”)。伴随外在步履,内在时时激烈辩证,受困时也仍未止笔,刘宸君充分展现了跋涉、思辨、生死皆密不可分的自然书写。

☆ 超越私人缅怀,淬炼公共出版的积极意义

面对偏移规模前所未有的报道,台湾团队隐去纪念文集的定位,转变为新人选集;打散日期顺序,模拟认识一个人的编纂方式。他们重返文学本质,细密沉静、一点一滴地回应公众记忆,重建一名写作者的真切初貌。

☆ 远山初心,苍茫中纯净不灭的沉润装帧

设计师双重运用外封 “高阶细格” 与内封 “经济牛卡” 的扎实,再引入腰封 “日本广告纸” 的柔滑,互衬微妙平衡的触感。视觉上一望蓝天、沙山、黑地,壮阔中勾勒烫金棱线,呼唤每个人心中自己的山。

⛰内容简介

19 岁的刘宸君永远在前往山的路上。这名年轻人称旅行为移动,称爬山为走山路,以纯粹的姿势与文字,探索世界。从印度到尼泊尔,刘宸君坦露途中的情感拉扯;受困洞穴,刘宸君怀抱恐惧又仍望向未来;而对生命、文学、爱情的省思,刘宸君更不曾停止。这一切,留存于书中的游记、诗歌、手札,让人见证一颗敏锐深沉的灵魂,也感受其坚毅与迷惘、追寻与神伤。

⛰名人推荐

☆ 他的文字已不能只用文学去衡量,而是生命赤裸裸的耀光。难得的是他也始终有一个写作者的高度自觉性,时刻驻留、徘徊、返观,是自己与自己经历的世界的冷峻解剖者。同时这又是赤子之心的炉火熊熊,他不但了解山,也很了解人的状态,他书写那些鸿爪雪泥间交错而过的平凡生命,就像是写自己的掌纹,深沉老道地沿着语言的脉络进入世界的脉络,远超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精度。——廖伟棠(香港作家)

☆ 极度的瓦解逼视,近乎残酷,诚实成为最初与最终的纯粹意旨,在与友朋的书信,在与爱人的密语,在与山林的深刻互动,种种记录均是从内在发出的无解天问。随笔,却能力透纸背,甚至到了击溃自己与为难他人的程度……书中尽是纯真者的活口之言,未被收编,亟欲抵抗,脱缰不畏,不断掏空自己再次扩充行旅疆域,包含未被探索的山、未抵达之处,以及心之所衷未曾中断的自省。——连明伟(台湾作家)

☆ 如何直面死亡,并创造其后的留挽,成为台湾编辑团队接下的难题。是在这里,编辑团队展现了诠释的细致与高度,就最基础而重要的设想而言,不将此书定位为纪念文集,而是将作者以首次出书的文学新人来看待。于是,本书的集成与出版,具证了一位作者无可复制的新生。——童伟格(台湾作家)

⛰媒体推荐

☆ 作者浸淫在山的世界,倾听万物生死,练习以文字触碰感官难以描述的真实,直到肉身死去。文字如无法留下指纹的刀锋般纯淨,尽管切下的多是碎屑,仍让人感受到少年生前对书写的执着,明亮无悔。在这场犹如死亡展演的登山记事中,作者耗尽心力,在每个感觉细微处提出存在的大哉问,淡然而惨烈,引爆一朵捨身取文的冷异花火。——《Openbook阅读志》(台湾书评媒体)

☆ 刘宸君心系着山,灵魂亦消亡于山。这本书汇集台湾山友刘宸君弥留前的游记、诗、给亲友的书信与日记、杂文等,记录生命终结前的点滴。即使全书难免被作者对尽头的凝视所笼罩,他还是以行者的姿态走出来了。但他是行走的人,同时是梦者。他跟随,检视,然后发现,自己只能辨认最接近的事物,如掌纹,或爱人的后颈。山是完整的,道路是坚定的,但宸君所拥有的,就是对碎裂,对完整的不可能的敏感,这敏感与他的年轻对比,简直过于巨大。——《字花》(香港文学杂志)

⛰获奖记录

☆ 荣获 2019 年 “台湾 Openbook 好书奖” 中文创作

☆ 荣获 2019 年 “台湾镜文化年度好书” 中文创作

☆ 荣获 2020 年 “台湾文学奖” 金典奖

☆ 入选 2019 年 “台湾诚品阅读职人大赏” 书店职人最想卖

☆ 入选 2019 年 “台湾友善书业” 文学类年度销售排行榜前十位

☆ 入选 2020 年 “香港文艺复兴奖” 纯文学奖

日暮时分

■这个世界还年轻,我的故乡却老了。

入围2019年国际布克奖、获2018爱弥尔·吉美亚洲文学奖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韩国诺奖实力候选人 黄晳暎 长篇小说首次引进

房子、砖墙、羊肠小道都不见了,我出生的地方只剩下了树桩,全世界的故乡都消失了。

--------------- -----------------------------------

“我们以前住过的地方,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成为记忆中的标本。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留下的是什么?”

当记忆不由自主地袭来,朴敏宇回想起那个他以为已经被抛在脑后的世界——覆盖整座山的低矮的石板屋顶,错综复杂的狭窄胡同和聚集在小店门前的孩子们的笑脸。

驱赶,拆除,重组,霓虹掩住星光,水泥代替土地。他不停地追逐向阳地,庆幸自己逃离了简陋龌龊的贫民区,从不好奇那些被从家园赶出来的故人,去了哪里,又以什么为生。当停下脚步,猛然回头,身边空无一人,记忆里的故乡无迹可循。

一往无前是开拓者的姿态,不将背影留给他人,被抛下的就是自己;不毁灭旧的世界,就无法到达新的乌托邦。羁绊越来越少,目光越来越冷,最终只剩回忆,陪伴生命迫近傍晚的自己。

---------------------------------------------------

如果让我说谁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想说的是土耳其帕慕克、法国勒克莱齐奥、中国莫言和韩国黄晳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日]大江健三郎

韩国文学非常值得一座诺贝尔文学奖,就我个人而言,黄晳暎是很有力的诺奖候选人。——2008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法]勒克莱齐奥

“如果说韩国作家里面有什么传统,我觉得就是黄晳暎作家说的 ‘我站在去世者的这一边’。我们想要善待去世的人,其实等同于我们珍惜人生,我们珍惜生命。”——韩国著名作家 金爱烂

李沧东一开始就把如何摆脱黄晳暎小说的影响当作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并做出了努力。——韩国评论家 秦炯俊

这部小说所蕴含的生命深度是无法估量的。——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黄晳暎的《日暮时分》是韩国社会的一个完美切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这是一部强大而又谦逊的深思之作,黄晳暎的文字蕴含着一个人来之不易的智慧。——英国《卫报》

----------------------------------------------------------

◆每个韩国人都知道的韩国国宝级作家,2019年、2024年两次入围国际布克奖,韩国民众呼声最高的“诺奖”候选人黄晳暎代表作品首度引进!

◆金爱烂、李沧东的文学引路人,穿越苦难而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克制冷静、凌厉深刻,能够改变你对韩国文学乃至东亚文学认知的重量级作家!

◆既是写韩国往事,也是写东亚百姓的共同记忆——他们被现代化的大潮淹没,被甩在身后,陷入冷漠而且孤独的困境,独自舔舐着被时代车轮碾压后的伤口。

◆那些拆毁故乡的人,会被过去永远流放。一部小说版的“山河故人”,从拆毁故乡的“侩子手”和漂泊无根的“城市游民”双视角,揭露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拆迁和重建问题,剖析普通人的挣扎与异化。

◆2023年豆瓣年度译者、2023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翻译家徐丽红担纲翻译;翻译家薛舟撰写独家长篇导读,深度解析黄晳暎的世界。

上河记

✒️黄河远上,上河为记

✒️ “作家中的考古者”李敬泽黄河旅行图文随笔集

✒️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行走全纪录

✒️50余幅精美彩图+作者手绘路线图

✨古老的故事,鲜活的日常,本真的黄河

走过河边的英雄与凡人

玫瑰、羔羊肉与酒

花儿会上的歌声和笑靥

城堡和老渡口的梦……

✨ “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在此前此后的日子里闪闪发光……” ——李敬泽

✨随书附赠行走记录卡2张

——————————

——————————

✨【内容简介】

✒️2000年,漫游黄河流域。从苦水的玫瑰到河州的花儿与少年,从记忆中的萧关道到西吉寂寞的城堡,从广福寺的百灵鸟到米脂街头的堂吉诃德,李敬泽带着异乡人的眼光踏上旅途,渐渐地,黄河成为熟悉的故乡。

✒️2019年,重返黄河,恰如久别重逢。吕梁山的夜晚,带着酒香,让人沉醉……

✒️十五篇文,记录下河边难忘的日夜。走过历经时光雕琢的渡口和村庄,与往昔的和此世的灵魂暗通款曲,在古老的故事与鲜活的日常经验中,遥望壮阔的文明上游,勘探这大河本真的面貌。

——————————

——————————

✨【名人推荐】

✒️ “你想不到李敬泽的哪段文字会一下子击中你,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想一会儿。”

——作家 毕飞宇

✒️ “他凭着敏锐的艺术感觉触角,只需几句话便鸣金收兵。”

——文学评论家 孟繁华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