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2022"标签的书籍

马桶里的黄金

我们为什么会厌恶大便?强健体魄请吃大便?大便和尸体一样,不会说谎?优质的人类便便也是抢手货?大便让食物更美味?释放屎的巨大潜力,克服羞耻、厌恶和冷漠,即刻打开这部欢乐的粪便幻想曲!

——————

★ 别想摆脱屎,我们不起眼的“大号”

★ 真实的“屎屁尿”拯救世界!远比言语上的“屎屁尿”更有养分

★ 《新科学家》杂志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10本科普书

★ 《逼近的瘟疫》作者劳里·加勒特、《汤姆斯河》作者丹·费金,两位普利策奖得主都在看

——————

【内容简介】

从某个层面来说,人是一根移动的管子,我们的身体一头吸收食物,另一头将其转化为产出物。我们重视吃进去的食物,但往往把管子(消化道)视为中空的,更羞于谈论我们的产出物。本书通过挖掘、分析和汇总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微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另一重真实,我们的消化道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一副至关重要的器官,而我们的产出物更了不得:它能够揭示我们的饮食问题、营养和健康水平,用于公共卫生监测,抗击细菌感染,还原犯罪现场,开发清洁能源,甚至去挖掘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生活的细节。本书会改变我们对于人体产出物的认知——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就是黄金。

——————

【各界推荐】

◆ 我们从小就被历史、文化和自己的童年教育所告诫,不要过多地谈论甚至思考我们肠道的产出物。好吧,抛开这些吧。本书打破了我们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厌恶感,是一次深刻、博学且出人意料的有趣旅行,带领我们穿越粪便的历史、神话和潜藏的希望。

——玛丽安·麦克纳,《餐桌上的危机》作者

◆ 也许你早已对粪便拯救世界的颠覆性力量着迷。又或者,你还是第一次听说粪便的可持续力量!无论是哪种情况,本书都是一部打破禁忌的粪便幻想曲。

——凯特琳·道蒂,《烟雾弥漫你的眼》作者

◆ 虽然我对厕所笑话早就不陌生了,读了这本书后我还是被惊到,我对“便便”的欣赏,居然还能增加这么多。我们真的应该管“大号”叫“头号”。

——尼克·卡鲁索,《动物的“屁”事儿》作者

◆ 布林·纳尔逊的这本有深厚研究支持的书,会很快让你反思你以为你知道的关于屎、粪、肥、尿(随便你喜欢怎么叫它)的一切,它会让你确信,从你身体里出来的这些东西,甚至是你身故后的身体,都有可能拯救地球。

——劳里·加勒特,普利策奖得主、《逼近的瘟疫》作者

◆ 一本关于屎的书,太恶心了吧?嗯……事实上不是的,一点也不——这一点正是布林·纳尔逊在这本机智而有深厚研究数据支持的书中证明的。我们的社会正遭遇一些大麻烦,它们有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绝妙的解法,而我们对一种日常身体功能的反感阻碍了我们这么做。我们能找到一条更“屎”因而也更欢快的未来之路吗?纳尔逊认为我们可以,你也可以,前提是我们读了这本《马桶里的黄金》。

——丹·费金,普利策奖得主、《汤姆斯河》作者

原子与灰烬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

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能源;

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

————————

【编辑推荐】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冷战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六次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

————————

【内容简介】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

【名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读书。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本书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

——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

——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阅读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心理,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

——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开发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方法,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

——周陆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媒体评论】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

——《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

——《金融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风险,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

——《柯克斯》星级书评

原子与灰烬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

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能源;

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

————————

【编辑推荐】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冷战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六次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

————————

【内容简介】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

【名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读书。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本书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

——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

——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阅读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心理,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

——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开发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方法,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

——周陆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媒体评论】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

——《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

——《金融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风险,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

——《柯克斯》星级书评

马桶里的黄金

我们为什么会厌恶大便?强健体魄请吃大便?大便和尸体一样,不会说谎?优质的人类便便也是抢手货?大便让食物更美味?释放屎的巨大潜力,克服羞耻、厌恶和冷漠,即刻打开这部欢乐的粪便幻想曲!

——————

★ 别想摆脱屎,我们不起眼的“大号”

★ 真实的“屎屁尿”拯救世界!远比言语上的“屎屁尿”更有养分

★ 《新科学家》杂志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10本科普书

★ 《逼近的瘟疫》作者劳里·加勒特、《汤姆斯河》作者丹·费金,两位普利策奖得主都在看

——————

【内容简介】

从某个层面来说,人是一根移动的管子,我们的身体一头吸收食物,另一头将其转化为产出物。我们重视吃进去的食物,但往往把管子(消化道)视为中空的,更羞于谈论我们的产出物。本书通过挖掘、分析和汇总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微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另一重真实,我们的消化道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一副至关重要的器官,而我们的产出物更了不得:它能够揭示我们的饮食问题、营养和健康水平,用于公共卫生监测,抗击细菌感染,还原犯罪现场,开发清洁能源,甚至去挖掘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生活的细节。本书会改变我们对于人体产出物的认知——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就是黄金。

——————

【各界推荐】

◆ 我们从小就被历史、文化和自己的童年教育所告诫,不要过多地谈论甚至思考我们肠道的产出物。好吧,抛开这些吧。本书打破了我们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厌恶感,是一次深刻、博学且出人意料的有趣旅行,带领我们穿越粪便的历史、神话和潜藏的希望。

——玛丽安·麦克纳,《餐桌上的危机》作者

◆ 也许你早已对粪便拯救世界的颠覆性力量着迷。又或者,你还是第一次听说粪便的可持续力量!无论是哪种情况,本书都是一部打破禁忌的粪便幻想曲。

——凯特琳·道蒂,《烟雾弥漫你的眼》作者

◆ 虽然我对厕所笑话早就不陌生了,读了这本书后我还是被惊到,我对“便便”的欣赏,居然还能增加这么多。我们真的应该管“大号”叫“头号”。

——尼克·卡鲁索,《动物的“屁”事儿》作者

◆ 布林·纳尔逊的这本有深厚研究支持的书,会很快让你反思你以为你知道的关于屎、粪、肥、尿(随便你喜欢怎么叫它)的一切,它会让你确信,从你身体里出来的这些东西,甚至是你身故后的身体,都有可能拯救地球。

——劳里·加勒特,普利策奖得主、《逼近的瘟疫》作者

◆ 一本关于屎的书,太恶心了吧?嗯……事实上不是的,一点也不——这一点正是布林·纳尔逊在这本机智而有深厚研究数据支持的书中证明的。我们的社会正遭遇一些大麻烦,它们有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绝妙的解法,而我们对一种日常身体功能的反感阻碍了我们这么做。我们能找到一条更“屎”因而也更欢快的未来之路吗?纳尔逊认为我们可以,你也可以,前提是我们读了这本《马桶里的黄金》。

——丹·费金,普利策奖得主、《汤姆斯河》作者

她是幸存者

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母女版《回归故里》

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追索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族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

编辑推荐: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1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

母女版《回归故里》

1.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书写命运巨轮下的普通个体,见证一位女性的荆棘一生。

◆ 她是靠泡菜活下来的战争逃难者,周旋有度的酒吧女招待,

心怀美国梦的第一代移民,从容有致的“社区政治家”,

工作、养育两不误的妈妈,涉足荒野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

◆ 她也是自闭家中的幻听囚徒,镇上敏感的“疯子”,

不再与陌生人说话,不再接电话,不再出门,

不再做饭,不再进食,不再活动,不再生活。

◆ 她载沉载浮的一生,

始于殖民统治和战乱,

终于精神分裂症和几近无家可归的状态。

曾经坚韧、明媚的女人,何以衰零至此?

“我”写下这个故事,希望能理解:是什么“杀”死了她。

2.一起吃饭的日子里,我开始走近妈妈伤痕累累的复杂心灵。

◆ 移民家庭中更为复杂的母女关系,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 她,一位“典型的”东亚母亲:

异国小镇艰难立足,含辛养育子女,将一生的爱与乡愁,尽数灌注在食物中;

战乱中被迫失去的“纯真”和受教育权利,此生未达之理想,延续为对女儿的深情期盼与托举——“用你的头脑工作,而不是用你的身体!”

* “我”,一位小镇亚裔移民二代:

从被霸凌歧视,到求学布朗、哈佛,继而成为社会学学者,成长之路皆是对母亲的艰难回应;

从被代际创伤困扰、被家庭耻辱桎梏,到直面伤痛,书写禁忌,在勇敢质询中,寻回生命的自主性与尊严。

* 两位女性跨越历史伤痛的联结与再生,一对母女在命运交织中的看见与相遇。

◆ 最痛苦的记忆,最温柔的爱,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

*“世界始于餐桌旁;它是雨中之屋,烈日下的伞;是恐怖阴影中的藏身之处,是悲壮胜利的欢庆之所。”

【奶粉】母亲记忆中“战争的味道。”

【泡菜】“多吃泡菜吧,格蕾丝呀,我们是幸存者。你有能力忍受所有的一切。”

【蘑菇与黑莓】在努力遵循规则,扮演好妻子的角色之外,母亲精神上渴求更多。

* “食物既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烘焙,对我母亲来说,是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遗忘的方式。”

——“对我母亲来说,给他人做饭使得她能够超越自己的出身。这是她生存的证明,是她对未来的希望。”

——“看望母亲就像在上烹饪历史课,遇见20世纪50和60年代的韩国。在她人生最后那些年里,我们一起吃过的每一样食物一定都让她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3.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庭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一位社会学者追索精神分裂症和“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 打破共谋的沉默。

“困扰人们的并非创伤本身,而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沉默。”

◆ 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的成因。

“精神分裂症讲述的是贫穷、暴力和身处失权位置如何将我们逼疯的故事。”

◆ 剖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的处境。

【偏见】对“精神分裂症”一词的避讳、彼时的难以确诊、精神健康护理的缺乏。

【刻板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暴力倾向,绝大多数暴力犯罪事件都是没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所犯。

【并发症】为了治疗她的精神分裂症,她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疾病。

【用药】药物正在沦为一种监狱管控的工具。

【种族歧视】作为亚裔女性,她的病症在美国“不典型”。

◆ 写下来,驱散魂萦绕不去的历史幽灵。

* “耻辱本身就是一种用于迫使受压迫者闭嘴的政治工具。”

【慰安妇】

——“我的身体像一个夏天被遗忘的烂南瓜。”

——“她一定是被那些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多么渺小的信息吞没了——她不再被当作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件。这些信息来自她周围的人,来自韩国社会,甚至可能来自她自己的家庭。她逃离韩国,却只发现美国社会也在贬低她的价值。”

* 统治整个家族历史的话语禁忌给养了幽灵,驱除幽灵的最佳方式是“将禁忌搬上舞台”。

【性工作自由】

——“美国女权主义者在争论卖淫是否能成为一种自由选择,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来说,拥有‘不做妓女的权利’更为迫切。”

——“即便是纯粹为了生存才接受的性工作,也是一种反抗权力结构的方式,如若不然,那种权力结构可能会让你去死。但在帝国主义的秩序下进行反抗,与‘出于自愿而当妓女’却并非一码事。”

* “我”想通过书写来改变“慰安妇”的含义,“我”希望它不再是个耻辱的词。那个女人,是位英雄。

🏆

获奖记录:

2022年亚太裔美国人文学奖

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科克斯》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时代》、NPR年度最佳图书书单

📰

媒体&名人评论:

《她是幸存者》对一位母亲的精神疾病背后的历史暴力做了亲密记述,过去的幽灵在餐桌旁有了一席之地。格蕾丝·赵记录了种族主义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探索了食物的救赎力量——在其他形式的语言失效时,食物成为她母亲的语言。这本超凡绝伦的书,展示了回忆录这种体裁的创新潜能,也重新想象了学术在真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

献给一位出色而难懂的母亲的安魂曲和情书……这也是一个关于食欲、渴望、味道、气味和感觉的故事……而这一切最终也让一个女儿找到了归属。这部坦诚得令人灼痛且心碎的回忆录展现了,在一个移民家庭中,食物既可以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可以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佳雅特丽·戈皮纳思,《不羁的想象:酷儿离散的美学实践》作者

在格蕾丝·赵的《她是幸存者》中,精神遗产、历史、代际创伤,以及在探索母亲的破碎过往中可能发挥联结作用的食物之间有了一种史诗性对话……这既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次精神改造之旅。

——艾莉·罗伯托姆,《果冻女孩:一部家族史》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所有那些“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的人献上的一份动情致敬,同时也表明,治愈创伤不能总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而是需要对过去展开集体反思。

——迪安·博尔谢·林,《第一人称复数》导演

赵动人且坦诚地探索了社会因素是如何跨越广阔的时空,侵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让一个人精神分裂的,以此阐明:精神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疾病,更是一种社会性问题。

——伍德尧,《种族忧郁症,种族分裂:论亚裔美国人的社会与心理生活》联合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一位女性的坚韧生存故事的见证:是对母亲、在韩美战争中死去的女性、战争中的“慰安妇”,以及历史上“歇斯底里的女人们”的致敬。赵以认真、质询的眼睛,检视了精神健康领域通行的措施、诊断,以及有色人种女性是如何被忽视、误诊并被错误对待的。

——米歇尔·马龙佐

在书中,格蕾丝·赵袒露了自己与难以捉摸的母亲之间充满痛苦的共生关系。在母亲去世近二十年之后,她在书中将母亲写活,使其留下的遗产活在了书页上;同时,她也追溯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部精妙的纪念之书,也是一部有力的再生之书。

——《书单》

格蕾丝与母亲两人充满自主性、尊严、回忆与爱的生命旅程是平行的……它复杂,但催人向上。

——孙永信,美籍韩裔诗人、编辑,《不堪的荣耀》作者

这部关于对具体之人的爱与回忆的作品,对所有人来说都真实而切近。

——《句号》

📖

内容简介:

我这一生中至少有过三位母亲。

在我的童年,母亲是迷人的派对女主人,是野心勃勃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到我的青春期,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成了幻听的囚徒。

逃过战乱,移民至美国,曾经坚韧、明媚的她,何以蜕变至此?我开始探索她精神痛苦的根源,希望能理解是什么力量“杀”死了她。

由此,我的第三位母亲诞生了。我不仅发现了是什么将这个女人打倒的,亦发现了她为之而生的是什么。追索的深处,是一段隐秘的家族往事,以及一代女性的飘零人生。

我收集起关于她和她们的碎片,写下这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

有些人希望将某些历史删除。但我知道,“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我必须为那些社会认为不值得为之流泪的人发声。

即使不努力

“人的心好像不会疲惫,总想更努力一些,总想更接近一些。”

许筠文学作家奖、金埈成文学奖、韩国日报文学奖、李海朝小说文学奖、大山文学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韩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崔恩荣 短篇小说集 | 简中版首度引进

■歧视、嘲笑、猜忌、误解、冷漠……彼此倾听的心灵之间本无缝隙,跨越隔阂是否永远只是一种痛苦的徒劳?

□给每一个人的慰藉之书

■2022年YES24网站年度图书,《韩国日报》《韩民族新闻》《世界日报》等韩国权威媒体好评推荐

——————

《即使不努力》是韩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崔恩荣的最新小说集,共收录了十四篇作品。在本书中,崔恩荣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年轻而敏感的心:无法坦诚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职场青年,与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少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之间显露出作者对内心困境与情感伤口的敏锐洞察,她将年轻人所经历的狼狈和尴尬、羞愧和愤怒、孤独和不安,用清澈明净的笔触一一抚摸,充满善意和理解。

崔恩荣以清新温柔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其文字简洁自然,蕴含一种平淡的魅力。她用温柔的目光观照社会现实,发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情感,用真挚亲切的文字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隔阂。在她的笔下,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显得闪闪发光。

——————

【编辑推荐】

✨韩国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青年作家。本书作者崔恩荣是韩国当代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也是韩国女性作家代表之一,一出道便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包括青年作家奖、许筠文学作家奖、金埈成文学奖、李海朝小说文学奖、大山文学奖等。被《东亚日报》评选为“备受瞩目的新一代作家”,被韩国著名购书网站YES24读者评选为“引领韩国文学未来的年轻作家”。

✨《即使不努力》是崔恩荣短篇小说集简中版首度引进。本书是崔恩荣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共收录十四篇作品,为中文版首次引进。在书中,崔恩荣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年轻而敏感的心:无法坦诚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职场青年,与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少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之间显露出作者对内心困境与情感伤口的敏锐洞察。

✨观照现实的温柔目光,当代人心灵处境的疗愈之作。崔恩荣以清新温柔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她的文字简洁自然,蕴含一种平淡的魅力。她善于用温柔的目光观照社会现实,发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情感,用真挚亲切的文字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隔阂,以及为了跨越隔阂而付出的痛苦劳动。她将人们所经历的狼狈和尴尬、羞愧和愤怒、孤独和不安,用清澈明净的笔触一一抚摸,充满善意和理解。在她的笔下,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显得闪闪发光。

【名家推荐】

读崔恩荣的小说,你会相信一颗善心和充满善意的故事是多么富有力量 。即使在冷漠和暴力面前,故事中的人物依旧誓不低头,坚守自己明澈而坦率的内心。徜徉在字里行间,你会感受到这些故事为何能带来如此恰如其分的慰藉。——《韩国日报》

被定格的红与蓝

人这一生,可真有趣啊!

编辑推荐:

★2022年日本书店大奖top2!有生之年不可不读的温暖佳作。继2021年作者《人生借阅室》获得书店大奖第2名后,作者再次受到书店大奖青睐,连续两年入围大奖!

★治愈系作家青山美智子温暖力作!五段人生,跨越一幅画的三十年,印证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的爱的故事!

★在日销量突破10万册。销量与口碑的实力认证。《东京新闻》“我的东京故事”专栏报道热烈推荐!

★日亚4.5分高分推荐!无数读者潸然泪下,在爱与被爱中找寻生命的希望!

★金句迭出,若文字有温度,一定就是这份“被定格”的温暖!——我希望到时候,我不会为自己的苍老而悲伤,而是为逝去的年华而自豪。

★质感封面,新锐设计师操刀设计,水彩风插图展现温暖治愈的氛围。

内容简介:

这是一封跨时代的情书。

日本少女阿玲以交换留学生的身份来到墨尔本,邂逅了男孩阿布,两人逐渐产生情愫。阿玲的留学生涯一年后结束,两人约定交往到阿玲回国那天。

回日本前一周,阿布邀请年轻画家杰克•强森为阿玲画一幅素描,作为留念。蓝是阿布忧郁的底色,红是阿玲生命力的鲜艳,阿玲的身形被留影,墨尔本的“期限恋爱”终结于这一幅速写。

在此之后,这幅仅用红蓝颜料绘制的作品被命名为“草图”,辗转被送往日本。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路过了很多人的生命,衍生了许多奇遇和奇迹……

人生,只要相遇,就注定妙不可言。

成为男人

“我所了解的爱,总是源于欲望,源于一种想要让无法控制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冲动。”

☄️编辑推荐

◆ 大男子主义其实也在伤害男性,继而伤害一切亲密关系。

◆ 探索温柔与暴力的界限、捕捉男女情事转瞬即逝的失落、书写恒常如新的孤独

◆ 《时代杂志》《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时尚先生》年度推荐

◆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

◆ 《纽约时报》将她评选为“美国best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 《格兰塔》杂志将她誉为“美国best年轻小说家”!

◆ 本书获2022年温盖特文学奖,《卫报》《纽约时报》《华尔街邮报》等媒体争相报道

☄️内容介绍

10个故事,身为父亲、情人或旧日的恋人,主角们讲述着成为男人意味着什么,并尝试回答性别身份带给男人和女人的枷锁与羁绊。

《成为男人》:在他的国家,要成为一个男人就必须先成为一个士兵,但没有人关心一个男孩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

《屋顶上的朱西亚》:“死”过一回的他因为外孙的降生而受家人冷落,他动心起念,想成为没有传统观念束缚的新生儿。

《我睡了可我的心醒着》:女儿继承了已故父亲的公寓,也意外“继承了父亲公寓里的陌生男人。她看着这间陌生的公寓,发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父亲。

☄️作者自述

◆我想要找到一种看待“大男子主义”的视角,这正是过往女性运动所忽略的。

◆ 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在“男人”这个概念如此错综复杂的当下,我想知道把这些男孩培养成男人意味着什么。

◆ 我不想用一种化解矛盾的方式来对待“大男子主义”,我想把它举起来,以好奇和温柔的态度对待它。

☄️媒体评价

◆阅读《成为男人》,就好比与一位睿智的朋友彻夜长谈。克劳斯的文字使人信服。简单来说,她的作品感觉像是“活着的”。

——《华盛顿邮报》

◆妮可·克劳斯的力量不仅止于她自己对于叩问生命的能力,也同时号召了她的读者去做了同样的事情。

——《金融时报》

◆在这些动人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家庭的重量,还能感受到历史和信仰及其留下的遗产,压在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身上。

——《纽约时报》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家思维共享,让孩子进行思维跃迁。

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聊科学,聚焦古今中外优秀科学家的成长和突破。

中国科学院王乃彦院士作序推荐,张腾岳、谷大白话、史军强烈推荐。

培养24种科学思维,随时调用,迅速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 内容简介 ◆

理性思考,是未来的竞争力。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知识飞速迭代的背景下,孩子需要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独立思考,明智行动,幸福生活。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给孩子的24堂思维启蒙课》从故事中学思维,不断进化。通过有趣的成长和科研故事来呈现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知识会被淘汰,但思维可以持续进化。袁隆平、王中林、曾庆存、王淦昌、王乃彦、王义遒、钱三强、顾诵芬等中国科学泰斗;苏格拉底、法拉第、笛卡儿、达尔文、伽利略、冯·诺依曼、图灵、马斯克,几十位科学家、思想家的思维,给孩子储备起来。

左手前沿,右手实用。告别传统科普的基础灌输方式,让孩子主动探索。学习前沿科学思维,就要和科学家的大脑进行连接,养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多维阅读,综合素养。本书不止一种“打开方式”:一边读文字、插画、导图,一边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学习对人工智能下达提示词,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 编辑推荐 ◆

◎ 前沿科学,趣味故事。一本很“新”的书,新在科学案例,也新在使用场景。不仅能了解到中国散裂中子源、激波风洞、纳米发电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科技成果,还能跟随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了解他们在成果背后的真实想法与做法。还有笛卡儿、马斯克和其他学者的有趣成长故事和小插图。

◎ 平时生活中难以接触的科学家故事,可以扩展中小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作文素材含金量。

◎ 快速培养24种科学思维方法,一本读透。复利思维、复盘思维、万花筒思维、破壳思维……科学思维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能够帮助青少年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其思维原理与培养方法,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 延伸阅读,赋予孩子更多有效的学习法。书中思维导图全部以人工智能生成,形式新颖,便于记忆。

◎ 附赠“科学家思维”精美海报,扫码进小程序,学习人工智能提示词,解锁15个进阶知识点:“黄金半小时”训练法、5why法、SMART法则等。

◎ 中国科学院核物理学家王乃彦院士、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副会长宿东君作序推荐。原《走进科学》主持人张腾岳、知名译者谷大白话、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元卓、科普专家王大鹏,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段玉龙、植物学家史军联袂推荐。

◆ 作者简介 ◆

高庆一

工学博士、博士后,人工智能学者、《奇葩说》辩手,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复杂网络、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是国内第一批复杂网络研究学者之一。曾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专业学术著作两部。2022年出版科普类图书《给孩子的前沿科学课》。

第一人称单数

睽违六年!村上春树2021全新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ps:阅读推荐 村上2022新书随笔《村上T》)

当世界不断变迁,唯有故事留住刹那光景。

8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重现村上式奇幻青春物语。

再不相见的男女···名为村上春树的角色···偷人姓名的品川猴···夏日气息与摇滚乐……

★村上回归 第一人称叙述,代入感强。尽显故事的魔力!

村上作品中《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都以第一人称写成,作家更善用“第一人称”叙事写作。8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重现村上式奇幻青春物语。村上回归初心之作!作家本人直言“再一次站在最初的位置上,迎接全新挑战”——村上春树

★暌违六年!村上春树2021全新短篇小说集,村上春树回归之作!

继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6年之后!继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3年之后村上春树正式小说作品。一经上市引发读者热评:“在疫情时代,还得是村上的书。读村上的小说能让人获得治愈。”马家辉微博点评:这书是短篇小说集,干净利落的故事,似回到了《挪威的森林》的笔调风格。

短篇小说,是一个世界的无数切口。

“第一人称单数”是截取世界某个片段的“单眼”。这样的截面越来越多,“单眼”就成了无穷交错的“复眼”。到那时,我便不再是我,你也不再是你。到那时,会发生什么?不会发生什么?欢迎来到“第一人称单数”的世界。

八篇小说中《石枕上》忆起大学时与打工相遇的文学少女偶然间的情感交流。

《奶油》写出无法在生活中获得解释、不合逻辑却又扰乱心灵,脱离现实的质疑,耐人寻味。热爱爵士乐的村上也写下这篇似真似幻的音乐小说《查理·帕克演奏波萨诺瓦》,故事中音乐报导的写手虚构了一张梦幻专辑,却因此衍生出如梦境与真实世界的奇异接轨。《和披头士一起(With the Beatles)》和披头士的专辑同名,是充满往日夏日气息与摇滚乐的初恋青春纪事……

值得注目的还有《养乐多燕子队诗集》,除了洋溢着对棒球的热爱,更结合了诗作、散文体裁,也是继《弃猫》后再次难得揭露少时与双亲的生活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狂欢节Carnaval》谈论丑陋,也等于谈论美丽,更兼论善恶,引人反复思索在生活这个面具底下的素颜,究竟是恶灵或是天使?《东京奇谭集》中非常受到读者喜爱的《品川猴》,此猴再次登场于续篇《品川猴的告白》,揭露品川猴启人疑窦的身世之谜与极致的恋情,极致的孤独。同名篇章《第一人称单数》,在春夜满月里的酒吧中发生了一段质疑自我的邂逅,故事结束了却余韵未了,彷佛跌入晦暗的酒吧空间,以小说开启一个不眠的微醺之夜。

八个题材视角各异的精彩短篇,可以说是迈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村上春树,回望人生爱与死主题的珠玉之作连发。结合了短歌、散文、音乐与小说,展开村上风格的全新复眼小说。阅读村上小说,徜徉文学世界,活着不就是一首对于青春、爱与死亡的追想曲!

磨铁·文治图书荣誉出品。

马桶里的黄金

我们为什么会厌恶大便?强健体魄请吃大便?大便和尸体一样,不会说谎?优质的人类便便也是抢手货?大便让食物更美味?释放屎的巨大潜力,克服羞耻、厌恶和冷漠,即刻打开这部欢乐的粪便幻想曲!

——————

★ 别想摆脱屎,我们不起眼的“大号”

★ 真实的“屎屁尿”拯救世界!远比言语上的“屎屁尿”更有养分

★ 《新科学家》杂志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10本科普书

★ 《逼近的瘟疫》作者劳里·加勒特、《汤姆斯河》作者丹·费金,两位普利策奖得主都在看

——————

【内容简介】

从某个层面来说,人是一根移动的管子,我们的身体一头吸收食物,另一头将其转化为产出物。我们重视吃进去的食物,但往往把管子(消化道)视为中空的,更羞于谈论我们的产出物。本书通过挖掘、分析和汇总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微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另一重真实,我们的消化道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一副至关重要的器官,而我们的产出物更了不得:它能够揭示我们的饮食问题、营养和健康水平,用于公共卫生监测,抗击细菌感染,还原犯罪现场,开发清洁能源,甚至去挖掘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生活的细节。本书会改变我们对于人体产出物的认知——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就是黄金。

——————

【各界推荐】

◆ 我们从小就被历史、文化和自己的童年教育所告诫,不要过多地谈论甚至思考我们肠道的产出物。好吧,抛开这些吧。本书打破了我们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厌恶感,是一次深刻、博学且出人意料的有趣旅行,带领我们穿越粪便的历史、神话和潜藏的希望。

——玛丽安·麦克纳,《餐桌上的危机》作者

◆ 也许你早已对粪便拯救世界的颠覆性力量着迷。又或者,你还是第一次听说粪便的可持续力量!无论是哪种情况,本书都是一部打破禁忌的粪便幻想曲。

——凯特琳·道蒂,《烟雾弥漫你的眼》作者

◆ 虽然我对厕所笑话早就不陌生了,读了这本书后我还是被惊到,我对“便便”的欣赏,居然还能增加这么多。我们真的应该管“大号”叫“头号”。

——尼克·卡鲁索,《动物的“屁”事儿》作者

◆ 布林·纳尔逊的这本有深厚研究支持的书,会很快让你反思你以为你知道的关于屎、粪、肥、尿(随便你喜欢怎么叫它)的一切,它会让你确信,从你身体里出来的这些东西,甚至是你身故后的身体,都有可能拯救地球。

——劳里·加勒特,普利策奖得主、《逼近的瘟疫》作者

◆ 一本关于屎的书,太恶心了吧?嗯……事实上不是的,一点也不——这一点正是布林·纳尔逊在这本机智而有深厚研究数据支持的书中证明的。我们的社会正遭遇一些大麻烦,它们有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绝妙的解法,而我们对一种日常身体功能的反感阻碍了我们这么做。我们能找到一条更“屎”因而也更欢快的未来之路吗?纳尔逊认为我们可以,你也可以,前提是我们读了这本《马桶里的黄金》。

——丹·费金,普利策奖得主、《汤姆斯河》作者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

“超级教授”黄宗智法律社会史代表作,从清代与民国的法律变化看近代中国转型。

通过比较清代与民国的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展现了近代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变与不变。

【本书看点】

1.“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15号图书,丛书主编“超级教授”黄宗智法律社会史代表作。

本书为作者继《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之后的又一部法律社会著作,与前书既有纵向延伸,又有横向补充和延伸。

2.从清代与民国的法律变化看近代中国转型。

本书深入考察了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近半个世纪过渡期内中国民事法律经历的变与不变,还原了清代与民国民法处理户、婚、田土等民事纠纷之异同,由法律变迁之一斑可以窥见转型期内中国之全豹。

3.学术视野广阔,研究方法新颖。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马克斯·韦伯、瞿同祖、滋贺秀三等的权威成果,并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合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展现了清代与民国民事法律的种种异同,以及与社会的复杂纠缠。

4.运用比较方法,反映了在不同社会秩序中民事法律制度的变迁。

书中,作者重点关注清代与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着重比较了典、田面权、债、赡养、妇女在婚姻奸情中的抉择等与社会生活关联的内容,展现了法律的实际图景。

5.资料扎实,案例丰富。

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对其进行深挖,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6.极具启发性。

如通过深入比较清代与民国民事法律对妇女权利的规定,反思“进步”等现代价值。带领读者在古今中西的大视野下看中国法律何为,思考中国走向何处。

【内容简介】

本书为黄宗智教授法律社会史代表作。全书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对清代与民国时期中国法律的修订过程做了细致梳理;又从巴县、宝坻、淡水-新竹等地诉讼档案出发,对其进行深挖,比较和还原了清代与民国民法处理户、婚、田土等民事纠纷的不同之处。作者从清代与民国的法律变化观察近代中国转型,全方位展现了清代与民国民事法律之种种异同,以及与社会的复杂纠缠。全书学术视野广阔,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马克斯·韦伯、瞿同祖、滋贺秀三等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之对话。作者从“表达”与“实践”的角度切入法律社会史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名家推荐】

通过研读黄宗智的著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我认为,一个认知中国的好理论一定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连接理论与经验,超越左与右,融合东西方。我们的学术探索一定是基于实践的认知,基于实证和经验的探索,在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特别需要甄别西方理论所隐含的假定条件,尤其是那些与西方独特经验“绑定”的隐含假设,警觉这些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指向和规范设定。作为更高的目标,我们应该寻求能够结合东西方经验的更为一般化的理论建构。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最近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和历史化转向。由于来自西方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当代中国实践在学术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与总结,于是从历史中寻找“本土性”,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共通路径。历史社会学在近年的急遽升温以及“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热烈探讨,成为这一本土化转向最显明的表征之一。黄宗智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寻求构建本土性学科理论体系的代表性尝试。同时也显示出,从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概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道路,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共识和自觉。

——《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结果

【编辑推荐】

黄宗智先生的《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法律史著作。这本书有几点非常吸引人:一、今天中国法律的很大一部分直接继承自清代与民国的法典,其中经历了哪些损益因革,有哪些得失教训,本书都有详细论述;二、从近代无论是被迫卷入还是主动进入“西潮”以来,中国的方方面面变革都与西方(包括日本)有关,本书详细介绍了清代以来西方法律在中国的“移植”过程,其中诸多“抽象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方面,对我们当下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分歧很有帮助;三、启发和帮助我们反思“进步”(如我们很多人下意识就会认为民国民法会比清代民法进步)等已经潜移默化接受的价值,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论述。举例说来:黄宗智先生力图证明,不同于传统的封建、落后等暗黑叙事,清代法律在许多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比如对待寡妇、童养媳,在清代法律下妇女或许可通过贞洁理想等得到少数保护,但在民国民法下,新法律根本不承认她们在清代法律下还能要求的这些“权利”。

病毒下层社会

★ 人的脆弱性是如何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 黑人性少数者,国际上较早专注于LGBTQ研究的新闻学教授史蒂文·W. 斯拉舍博士

★ 通过讲述下层社会的病毒感染者、活动人士和性少数群体在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中经历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下层社会的运作机制

《科克斯书评》2022年最佳非虚构图书;

《出版者周刊》2022 年秋季十佳政治与时事图书;

《纽约时报》2022年编辑推荐书单;

them杂志2022年最佳LGBTQ图书;

2022年POZ奖最佳文学图书;

2023年笔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奖非虚构长名单;

2023年安德鲁·卡内基卓越奖长名单

病毒与社会权力结构相互作用,将边缘群体置于危险之中,形成“病毒下层社会”。

病毒不是“伟大的均衡器”,而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阶层分化的放大镜。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的裂缝所在,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杰出的 LGBTQ 学者、社会评论家和记者史蒂文·W. 斯拉舍对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病毒如何暴露社会的断层,进行了有力而关键的探索。

斯拉舍博士在对艾滋病毒的种族化、治安化和犯罪化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中,逐渐发现了美国社会的真相:病毒的传播、杀伤力和造成损害的方式更依赖于社会结构,而不是生物学因素,人们在病毒中生存的境况,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通过讲述性少数群体、病毒感染者和社会活动人士在应对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时发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斯拉舍带领我们一起深入病毒下层社会,揭示其内在运作规律。通过展示特权与生存之间的微妙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

病毒下层社会

★ 人的脆弱性是如何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 黑人性少数者,国际上较早专注于LGBTQ研究的新闻学教授史蒂文·W. 斯拉舍博士

★ 通过讲述下层社会的病毒感染者、活动人士和性少数群体在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中经历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下层社会的运作机制

《科克斯书评》2022年最佳非虚构图书;

《出版者周刊》2022 年秋季十佳政治与时事图书;

《纽约时报》2022年编辑推荐书单;

them杂志2022年最佳LGBTQ图书;

2022年POZ奖最佳文学图书;

2023年笔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奖非虚构长名单;

2023年安德鲁·卡内基卓越奖长名单

病毒与社会权力结构相互作用,将边缘群体置于危险之中,形成“病毒下层社会”。

病毒不是“伟大的均衡器”,而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阶层分化的放大镜。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的裂缝所在,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杰出的 LGBTQ 学者、社会评论家和记者史蒂文·W. 斯拉舍对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病毒如何暴露社会的断层,进行了有力而关键的探索。

斯拉舍博士在对艾滋病毒的种族化、治安化和犯罪化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中,逐渐发现了美国社会的真相:病毒的传播、杀伤力和造成损害的方式更依赖于社会结构,而不是生物学因素,人们在病毒中生存的境况,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通过讲述性少数群体、病毒感染者和社会活动人士在应对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时发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斯拉舍带领我们一起深入病毒下层社会,揭示其内在运作规律。通过展示特权与生存之间的微妙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

黄宗智对话周黎安

“超级教授”黄宗智与著名学者周黎安的精彩对话。倡导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检视西方理论的种种局限,思考如何认识中国,探讨未来中国发展走向。大学问出品

两位顶级学者的精彩对话,思考如何认识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代表作15篇,囊括了两位顶级学者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内卷化”“第三领域”“集权的简约治理”“实用道德主义”、周黎安教授的“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官场+市场’模式”等等。在本书中,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各自围绕国家治理、国家能力等议题,在西方理论的“话语丛林”中穿梭往来,既与之对话,又面向实际,试图还中国一个本来的面目。他们的对话并非一问一答,也不是直接对应,而是在各自独立的探索中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书中也不乏争论碰撞。两位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 本书亮点

1.“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11号图书,丛书主编“超级教授”黄宗智与著名学者周黎安合著。

2.本书基本囊括了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在研究中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内卷化”“第三领域”“集权的简约治理”“实用道德主义”、周黎安教授的“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官场+市场’模式”等等,两位教授的这些标志性提法已经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3.探寻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从西方舶来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黄宗智教授大力提倡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寻求构建本土性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尝试。该研究进路倡导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概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道路,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4.贯穿历史和现实,探讨未来中国发展走向。如何处理中国问题研究与西方理论经验的关系,进而正视中国自身的传统和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这是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大家关注的“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连续与断裂”“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发生”等问题,两位教授在书中各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看法。

5.一部写给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的书,干货满满。大到如何确定研究主题、怎么看待理论,小到如何精准阅读学术著作、怎么撰写学术论文,等等,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在书中都有经验分享。

☆相关推荐

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理论当作问题而不是答案来使用。学术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认识真实世界,而不是阐明某一现有理论或意识形态。

——黄宗智(UCLA历史系教授)

研究中国问题是不能从童话世界出发的,也就是不能从理论的理想状态出发。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观潮者,所以我更愿意处在中间。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作为一个学者最成功的是,当提到某个学者时,你会想到某个理论;或者当提到某个理论时,你会想到某个学者。我认为周黎安教授在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通过研读黄宗智的著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我认为,一个认知中国的好理论一定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连接理论与经验,超越左与右,融合东西方。我们的学术探索一定是基于实践的认知,基于实证和经验的探索,在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特别需要甄别西方理论所隐含的假定条件,尤其是那些与西方独特经验“绑定”的隐含假设,警觉这些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指向和规范设定。作为更高的目标,我们应该寻求能够结合东西方经验的更为一般化的理论建构。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最近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本土化和历史化转向。由于来自西方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当代中国实践在学术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概括与总结,于是从历史中寻找“本土性”,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共通路径。历史社会学在近年的急遽升温以及“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热烈探讨,成为这一本土化转向最显明的表征之一。黄宗智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寻求构建本土性学科理论体系的代表性尝试。同时也显示出,从中国经验提炼中国概念,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道路,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共识和自觉。

——《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结果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