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2023"标签的书籍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群雀跃在阿勒泰的自然保护者,救助动物的同时也被动物治愈。

【编辑推荐】

●“上百万个九〇后,一起做了件大事”——一瓶可乐能种一棵树,一杯咖啡能种六棵树,一顿炸鸡能种十棵树,“河狸军团”的大伙儿从嘴里省下钱,给蒙新河狸建起由四十多万棵灌木柳苗组成的超级食堂。

●不服气,不怕难,房子水淹也能扛,积雪再高也无妨。这群雀跃在阿勒泰的自然保护者,救助动物的同时也被动物治愈。

●惊心动魄的抢救现场,感人至深的温暖瞬间。红山动物园千里驰援为哪般?农药中毒的蓑羽鹤何去何从?相敬如宾的赤麻鸭夫妇两万里奔袭,只为一个约定。还有协会冰天雪地间不期而至的爱心援助。

●收录33张现场照片,还原公益最前线。“河狸食堂”种树现场,采集食材的河狸宝宝,野放当天的棕熊“能能”,夺人桃花的秃鹫大哥,惹人怜爱的赤狐姐妹花,还有“河狸军团”的珍贵回忆。

【内容简介】

我们就像是一根根羽毛,

每一根看起来都轻盈得好像微不足道,

但是当我们紧密地排布在一起,

就成了一双翅膀。

我们不光送这些野生动物成功回到了碧波蓝天,

也托着咱们的梦想一步步前进着。

——初雯雯

自2019年起,中国有超过一百万名“90后”“00后”的青年通过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参与到阿尔泰山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中来。

2019—2023 年的五年间,这些年轻人于阿尔泰山、乌伦古河流域大面积恢复灌木植被群落,培养牧民自然巡护员,还在全国网友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起筹建了国际山脉阿尔泰山在我国境内的第一所具备医疗、科研能力的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得益于全国自然保护者与各级林草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蒙新河狸种群数量实现了增长近 20% 的好成绩。

本书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节选了五年来诸多发生在新疆富蕴县或苦中作乐、或砥砺前行的自然保护工作片段,以记录这场参与人数众多、由广大青年自然保护者与地方政府共同协作而来的自然保护故事。

【媒体评价】

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热爱,是初雯雯投身生态保护工作的初衷,也是激励她不懈奋斗的动力。

——《人民日报》

很多和初雯雯同龄甚至更年轻的网友纷纷受到感召,把零食钱省出来给河狸种树,40多万棵灌木柳苗在乌伦古河畔落地生根。

——《北京青年》周刊

《奋斗者·正青春》初雯雯:用爱守护,给河狸一个温暖的家

——央视网

信天翁要发芽

►获《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23“年度长篇小说五佳”

颁奖词:《信天翁要发芽》是尽显艺术雄心之作。小说以“场”分隔,写作方式皆不相同:第一场急管繁弦;第二场紧张激烈;第三场隐忍昂扬,场中人仿佛用尽全力才得以存活;垫场平缓舒展,时空豁然打开,草木和人群得以较为自在地生长与凋谢,虽也有艰难、困顿,读来却有“春来草自青”的辽阔之感。这部以四幕剧形式架构的长篇,如精心构造的建筑,地基够大够深,顶部够高够险,故而能在风雨中摇晃而不倾倒。(黄德海)

►获"思南书单·2023”正榜“年度长篇小说”

颁奖词:以城市为名的公共剧场,历史中人轮番亮相。市民吟唱赞美诗,市民代表议尊号,某个被判贝壳放逐的死灵魂上来对驳,拆解前两场戏所建构的一座城市的神话和历史。终场机器降神,众 生的卖力表演还原为人在天地间的劳作。一出大戏,大过没有名字的每个人,大过没有名字的城市本身。在叙事与思辨的角力下,小说涉及话题包括不限神话与仪式、秩序与即兴、斗争与教化、历史的应然与本然,或一张地图的正与反……折了翅膀的信天翁在开场报幕,寻找一种新语言的可能,是承接现代诗人在荒原的自我认知,还是响应古典剧场运作,在戏说中拨动古往今来共同体生活的心弦?在言辞的迷宫里,每一个“来孚”的灵魂深处豢养着什么神兽?(吴雅凌)

►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年度十大文学好书

在文学意义上说,我们希望哲学抵达哪里,它是不是能抵达生活我不知道。但是哲学就其自身以及它穿越了人类的复杂经验、穿越了普遍的人类而言,我认为哲学的尽头可能是抵达天真,所以我喜欢《信天翁要发芽》,我喜欢这种天真之气。——李敬泽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直播” 无所不在的观看,欲盖 弥彰的狂欢

作家李宏伟全新长篇小说 唯有表演可以显影真实

多维艺术的小说装置,穷形尽相的人世剧场

一座城市的起初与终结,一个小说家的“创世记”

一个关于死亡与生长、疯癫与恐惧的人类故事,书写我们自身的光阴与命运、劳作与 时日

【内容简介】

《信天翁要发芽》是作家李宏伟最新长篇小说。全书采用独幕剧的形式,由“情势表演”“立身表演”“辩解表演”“劳作表演”四场表演构成,多声部层层推进,一切演出始终处于浓密得近乎暴力的窥看中。一座城邦与一座丛林,构建起两个互相指涉的虚拟世界。无所不在的观看,欲盖弥 彰的狂欢,四场表演展演出一个城市的编年史及其众生世相,是多维艺术的小说装置,亦是穷形尽相的人世剧场。小说以奇异的想象与狂欢化的景观,讲述一个关于死亡与生长、疯癫与恐惧的人类故事,书写我们自身的光阴与命运、劳作与时日,构筑出一个小说家的“创世记”。

与陈词滥调一战

英国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三十年经典书评合集 定格严肃书评的黄金年代

******

编辑推荐:

★ 斩获200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 一部充满锐气和智趣的个人阅读史,一份带着睿智的偏见的欧美文学指南

★ 收录1971年至2000年作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新政治家》《 观察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大西洋月刊》等英美顶级文化媒体撰写的深度书评

★ “每年我都要重读这本书因为每次想浅尝几段,结果都忍不住把整本书读完…就觉得自己正投身于一个光辉的传统中,每次都让我大为振奋。”——《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帕茹儿•塞加尔(Parul Sehgal)

★ “艾米斯不只是在评论这些书,他简直是在重写。”——杰夫•戴尔(作家)

******

《与陈词滥调一战》是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2023)最负盛名的文学评论集,曾获得200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本书集结的文章为1971年至2000年艾米斯撰写的深度评论,他以磅礴的阅读储备,为塞万提斯、弥尔顿、约翰•多恩、简•奥斯丁等经典作家的作品贡献了洞见非凡的解读,同时也以其毒辣而正派的口味,评判了20世纪下半叶英语文坛代表人物,如索尔•贝娄、菲利普•拉金、纳博科夫、伊夫林•沃、厄普代克、V.S.奈保尔、菲利普•罗斯等人的作品。

陈词滥调、矫揉造作、政治正确——这些都是艾米斯的敌人。对艾丽丝•默多克、库尔特•冯内古特、雷蒙德•钱德勒、安东尼•伯吉斯、V.S.普里切特、唐•德里罗等当代名家的作品,艾米斯也自有公允的论断。此外,作家的兴趣还延及国际象棋、英国足球流氓文化、吉尼斯纪录大全,等等。

本书既是一部充满锐气和智趣的个人阅读史,也是一份带着睿智的偏见的欧美文学指南。

与陈词滥调一战

英国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三十年经典书评合集 定格严肃书评的黄金年代

******

编辑推荐:

★ 斩获200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 一部充满锐气和智趣的个人阅读史,一份带着睿智的偏见的欧美文学指南

★ 收录1971年至2000年作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新政治家》《 观察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大西洋月刊》等英美顶级文化媒体撰写的深度书评

★ “每年我都要重读这本书因为每次想浅尝几段,结果都忍不住把整本书读完…就觉得自己正投身于一个光辉的传统中,每次都让我大为振奋。”——《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帕茹儿•塞加尔(Parul Sehgal)

★ “艾米斯不只是在评论这些书,他简直是在重写。”——杰夫•戴尔(作家)

******

《与陈词滥调一战》是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2023)最负盛名的文学评论集,曾获得200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本书集结的文章为1971年至2000年艾米斯撰写的深度评论,他以磅礴的阅读储备,为塞万提斯、弥尔顿、约翰•多恩、简•奥斯丁等经典作家的作品贡献了洞见非凡的解读,同时也以其毒辣而正派的口味,评判了20世纪下半叶英语文坛代表人物,如索尔•贝娄、菲利普•拉金、纳博科夫、伊夫林•沃、厄普代克、V.S.奈保尔、菲利普•罗斯等人的作品。

陈词滥调、矫揉造作、政治正确——这些都是艾米斯的敌人。对艾丽丝•默多克、库尔特•冯内古特、雷蒙德•钱德勒、安东尼•伯吉斯、V.S.普里切特、唐•德里罗等当代名家的作品,艾米斯也自有公允的论断。此外,作家的兴趣还延及国际象棋、英国足球流氓文化、吉尼斯纪录大全,等等。

本书既是一部充满锐气和智趣的个人阅读史,也是一份带着睿智的偏见的欧美文学指南。

基坑

🌟“令世界战栗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与普鲁斯特、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齐名

布罗茨基、约翰·伯格、索尔仁尼琴等推崇备至的俄语文学大师

海明威读后盛赞,自言要向作者学习。

🌟8部生前无法发表、身后“不可翻译”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

里程碑式思想小说《基坑》

4部早期代表作:锋利幽默的寓言,洞见生活与命运的本相

4部后期代表作:自然柔情的笔调,勘探家庭与社会幽微处

🌟名家权威译本,贴心序言导读,精准呈现“普拉东诺夫奇迹”

资深俄语文学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振亚

1987—2023,反复钻研打磨的心血译著

“至今已三十六年过去了,但当初这部作品对我的强烈震撼,在我内心引起的激动和狂喜,依然记忆犹新。”

——————————————

【内容简介】

《基坑》是俄语文学大师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格拉多夫城》《美好而狂暴的世界》《弗罗》《七月的雷雨》《回归》《第三个儿子》《基坑》《疑虑重重的马卡尔》等8部作品。

📖本书同名小说《基坑》是普拉东诺夫富于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的里程碑式中篇小说。该小说与《格拉多夫城》《美好而狂暴的世界》《疑虑重重的马卡尔》均为普拉东诺夫的早期代表作,糅合了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笔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作家以平实的语言和幽默戏谑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幅寓言性的图景,探究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等哲理问题,反映出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思索。

📖《弗罗》《七月的雷雨》《回归》《第三个儿子》均为普拉东诺夫的后期代表作。这些小说围绕爱情、亲情等主题切入,流露出自然、朴素而克制的艺术风格,深入勘探人性细微之处,并对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海明威曾盛赞小说《第三个儿子》,并自言要向作者学习。

——————————————

【名人/媒体推荐】

🌟“对普拉东诺夫两部小说的压制不仅使整个俄罗斯文学倒退了约五十年,它还使民族心灵的发展因此而被妨碍了约五十年。”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基坑》奇幻却又真实,有趣而又可悲,叫人无比动容,却又十分不安。”

——《卫报》

🌟“阅读普拉东诺夫的小说,读者将会遭遇一系列感觉,却没有相应的感官——或者这种器官或会,或不会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

——[俄]塔季雅娜·托尔斯泰娅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他是20世纪蕞好的作者之一,可以与卡夫卡和乔伊斯比肩。”

——《艺术引线》杂志

🌟“在俄罗斯,普拉东诺夫越来越被认为是十月革命后蕞好的作家。”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

晚春情话

【编辑推荐】

拾荒人、异乡人、浪人、狂人——韩松落

并非所有人都要唱同一首歌,他有属于自己的乐章

他孤身一人,内心有不为人知的疯狂和快乐

他像是,远处没被人挠过的一片地

---------------------------------------

☆ 博客(Blo g)时代红极一时的“专栏作家”韩松落,走了近20年“弯路”之后,回到了小说创作的赛道。

☆ 作家李修文谈到韩松落的文字:那些灿烂和阴郁、出走与返回,那些“聊斋”传统和荒野特质,那些神秘的追逐和星空下的教诲,被他不停地实验与精进,最终构成了一个迷人夺目的小说世界。

---------------------------------------

【内容简介】

《晚春情话》是作家韩松落继《春山夜行》之后最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他独具西北大地特色的笔触,冷峻地观察、细腻的记录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

六个故事,合奏一段时代曲。《鱼缸与霞光》的故事横跨近三十年,通过讲述偏远小城一个失踪事件,在几代青年心中投下的暗影。《写给雷米杨的情歌》以一九九〇年的广东流行乐坛为背景,讲述两位华语歌手的故事,两段成长史,两段璀璨时光,一段混杂着友情、欲望的往事。《晚春情话》的故事也跨越二十五年,讲述一个孩子被拐的农村家庭,在被拐孩子成年后,通过艰难寻亲重返家庭后发生的故事,一周的相聚后,是更久的离别。

□ 《鱼缸与霞光》| 2023《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榜首

□ 《写给雷米杨的情歌》|《天涯》(2023年第2期)

□ 《雷米杨的黄金时代》|《芳草》(2024年第1期)

□ 《我父亲的奇想之屋》| 2021《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四

□ 《晚春情话》|《山花》(2023年第5期)

什么是科学

♦北大清华备受欢迎的科学史课推荐书目

♦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经典作品

♦ 荣获“大众喜欢的50种图书”

♦全新修订版

🏆2023百道好书榜年榜·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吴国盛教授先是梳理当代中国人的科学观念,然后阐述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并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接着又从两个方面讨论现代科学的产生:第一、宗教直接助力现代科学产生;第二、数理实验科学塑造了现代科学的标准。此外,吴国盛教授还讨论另一科学传统— —博物学(自然志),并由此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坦言虽然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没有科学,但是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有科学,并由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

【名人推荐】

本书既从西方语境,又从中国人对科学认识的实际出发,思考与解释科学的 本性与本源,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是我见到过的zui好zui适合当前国人阅读的科学哲学著作。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吴国盛先生还原并呈现出科学zui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饶毅(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编辑推荐】

中文里有诸多关于科学的话语,比如“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科学防疫”“科教兴国”“科学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其中的“科学”都指同一个东西吗?

在中西医之争中,或者说在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讨论中,撇开里面的那些政治的内容,那些意识形态的内容,在这一讨论的背后,或者在进行这一讨论之前,是否需要先澄清一下“科学”的含义。

科学,对中国人来说,到底是什么?——是真理,指向知识?是意识形态,指向政治?是技术,指向某种功效?又或是无所不能,指向某种神话?

在这本书中,吴国盛教授从其专业和研究出发,分析中国人的科学观念,阐明科学和哲学、宗教以及伦理传统的关系,揭秘科学的文化基因,帮助我们理清我们的各种科学观念,引导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传统。

日暮时分

■这个世界还年轻,我的故乡却老了。

入围2019年国际布克奖、获2018爱弥尔·吉美亚洲文学奖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韩国诺奖实力候选人 黄晳暎 长篇小说首次引进

房子、砖墙、羊肠小道都不见了,我出生的地方只剩下了树桩,全世界的故乡都消失了。

--------------- -----------------------------------

“我们以前住过的地方,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成为记忆中的标本。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留下的是什么?”

当记忆不由自主地袭来,朴敏宇回想起那个他以为已经被抛在脑后的世界——覆盖整座山的低矮的石板屋顶,错综复杂的狭窄胡同和聚集在小店门前的孩子们的笑脸。

驱赶,拆除,重组,霓虹掩住星光,水泥代替土地。他不停地追逐向阳地,庆幸自己逃离了简陋龌龊的贫民区,从不好奇那些被从家园赶出来的故人,去了哪里,又以什么为生。当停下脚步,猛然回头,身边空无一人,记忆里的故乡无迹可循。

一往无前是开拓者的姿态,不将背影留给他人,被抛下的就是自己;不毁灭旧的世界,就无法到达新的乌托邦。羁绊越来越少,目光越来越冷,最终只剩回忆,陪伴生命迫近傍晚的自己。

---------------------------------------------------

如果让我说谁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想说的是土耳其帕慕克、法国勒克莱齐奥、中国莫言和韩国黄晳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日]大江健三郎

韩国文学非常值得一座诺贝尔文学奖,就我个人而言,黄晳暎是很有力的诺奖候选人。——2008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法]勒克莱齐奥

“如果说韩国作家里面有什么传统,我觉得就是黄晳暎作家说的 ‘我站在去世者的这一边’。我们想要善待去世的人,其实等同于我们珍惜人生,我们珍惜生命。”——韩国著名作家 金爱烂

李沧东一开始就把如何摆脱黄晳暎小说的影响当作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并做出了努力。——韩国评论家 秦炯俊

这部小说所蕴含的生命深度是无法估量的。——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黄晳暎的《日暮时分》是韩国社会的一个完美切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这是一部强大而又谦逊的深思之作,黄晳暎的文字蕴含着一个人来之不易的智慧。——英国《卫报》

----------------------------------------------------------

◆每个韩国人都知道的韩国国宝级作家,2019年、2024年两次入围国际布克奖,韩国民众呼声最高的“诺奖”候选人黄晳暎代表作品首度引进!

◆金爱烂、李沧东的文学引路人,穿越苦难而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克制冷静、凌厉深刻,能够改变你对韩国文学乃至东亚文学认知的重量级作家!

◆既是写韩国往事,也是写东亚百姓的共同记忆——他们被现代化的大潮淹没,被甩在身后,陷入冷漠而且孤独的困境,独自舔舐着被时代车轮碾压后的伤口。

◆那些拆毁故乡的人,会被过去永远流放。一部小说版的“山河故人”,从拆毁故乡的“侩子手”和漂泊无根的“城市游民”双视角,揭露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拆迁和重建问题,剖析普通人的挣扎与异化。

◆2023年豆瓣年度译者、2023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翻译家徐丽红担纲翻译;翻译家薛舟撰写独家长篇导读,深度解析黄晳暎的世界。

长安道上

·2023年11月“中国好书”上榜评语:本书是一部历史散文集,从不同角度生动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民俗事象,乃至各色人物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千多年前恢宏壮丽、绚烂多彩的唐朝历史文化。

·本书用平易的语言、睿智的评论,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科举、宗教、文学、艺术以及城市、园林、民俗文化,乃至各色人物生活,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缤纷的唐人世界由此得窥,并可引起读者对唐代历史和诗文的兴趣。——张剑(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昨日不能再现,但历史可以“ 重逢”。本书融合文史,为读者揭示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相信它一定可以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去进一步探索和了解那个群星璀璨、锦绣成堆的绚烂时代。——张学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唐,但什么是大唐,恐怕除了唐诗,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本书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视角之外,广泛涉及民俗、女性、城市、书法、建筑等方面,呈现出一个真正“缤纷”的大唐。郁郁乎文哉!——张明扬(历史作家、书评人)

·本书介绍了唐朝鲜活开放的历史、文物、艺术文学和形形色色的民俗事象,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触、专业的知识、富有情感的描述,引领读者步入中国唐代历史文化的长廊,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够洞察大唐的“精气神”,带领读者再次领略唐朝气象的优秀图书。

大象与国王

刀锋图书奖2023年秋冬季榜

探照灯读书人“2023年度十大历史译作”

入围“经济人读书会”

2023年11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

探照灯好书10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

托马斯·特劳特曼是著名的印度学家和世界历史学家。他在坚实的印度学基础上开辟了世界环境历史的新视野。李天祥把 这本重要学术著作用通俗优雅的译文介绍给中文读者,使得读者思考象这个雄 伟的动物和人类社会特别是统治者交往的过程。战象和战马在世界的政治军事史上不可或缺。而象在被役使的 同时,由于人类的开发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被迫节节让出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本书的出版会使中文读者对南亚以及世界的历史进程感到耳目一新。

——刘欣如 美国新泽西大学历史系教授

《大象与国王》一书以宏观视角探讨大象在南亚、东南亚、东亚、西亚、北非以及部分欧洲地区被利用的历史,将涉及大象的自然史与人类史有机地融合起来,剖析了国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间的多重关系,体现了环境史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值得重视。

——梅雪芹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大象的退却》译者

————

★一段跨越3000年、横跨亚非欧的战象制度文明

战象制度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的北印度,终结于英国人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的18世纪。以恒河流域为起点,战象的足迹逐渐遍布南亚,同时向西传播至波斯、叙利亚、埃及、迦太基、希腊和罗马,向东传播至中南半岛、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亚历山大大帝曾在印度与战象搏斗,汉尼拔也曾驱赶战象跨越阿尔卑斯山。

★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文化史力作,运用丰富的文献史料与文物遗存

尽管已经消亡,但战象形象仍以史诗、国际象棋、节日庆典等难以察觉的方式,活跃在我们身边。作者托马斯·特劳特曼,依据丰富的文献史料与文物遗存,结合其专精的汉语、梵语等古代文献,分析战象的文化史意义。本书内附大量文物图片与示意地图,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来说都极具参考价值与阅读享受。

★中国独特的大象文化记忆

中国从战国时期就在战场上遭遇战象,到了明朝也依然有来自越南进贡的战象,但中国从未形成战象文化。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大象有着怎样的位置?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象是什么形态?舜帝、周公、孙武和大象有着怎样的故事?诸多问题等待着发现与解答。

★文明之问:动物如何与人类共存

时至今日,人象矛盾仍然不时出现在新闻中。本书作者指出,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一个长期问题: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取得了灾难性的成功。我们需要找到方法保护自己的未来,并在此过程中保护与我们共存的生物的未来。

————

大象庞大而庄严,从王权诞生之日起就是国王无法抗拒的尊贵象征。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各个早期文明已存在驯养大象的现象,如埃及、亚述、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以及印度河流域。在这些地方,大象的主要用途是王室祭品和狩猎对象。然而,托马斯·特劳特曼在南亚次大陆发现了特殊的用象制度,这一制度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那就是战象。

自公元前1000年开始,北印度地区开始在战争中使用大象,与步兵、骑兵、战车共同构成了“四军”。大象开始进入人类的文明史,成为国王力量的象征。在此后的3000年中,以恒河流域为起点,战象的足迹逐渐遍布南亚,同时向西传播至波斯、叙利亚、埃及、迦太基、希腊和罗马,向东传播至中南半岛、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托马斯·特劳特曼追溯了战象的缘起、传播路径和文化遗存,描绘了一幅跨越了3000年的文化图景。

为了维持这个独特的制度,国王必须保护野生大象免受猎人的觊觎,也要保护大象栖息的森林不被砍伐,还要维护与森林民族的关系。因此,国王与大象的关系,实际上是国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之间的四角关系——这是一个丰富且复杂的关系网。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文明。

19世纪,随着英国人到来并统治南亚的绝大部分地区,人口数量暴增,猎象成为一项运动。战象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大象的分布范围随之缩小,种群数量也急剧减少。而时至今日,人象矛盾仍然不时出现在新闻中。本书作者指出,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一个长期问题: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取得了灾难性的成功。这一切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需要找到方法来保护自己的未来,并在此过程中保护与我们共存的生物的未来。

在跨文化的视角下,作者也没有忘记中国。作者指出,不论是甲骨文中的“象”、青铜器中的“象尊”,亦或是“商人服象”、《明实录》中的占城进贡大象,中国都发展出了丰富的象文化,但独独没有“战象”。作者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认为中国“农业立国”的思想导致了其与印度的文化差异。

有人将至

【编辑推荐】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自选☆佳九部戏剧,代表戏剧☆高成就

《有人将至》《秋之梦》《我是风》《死亡变奏曲》《名字》《一个夏日》《吉他男》《暗影》《而我们将永不分离》

诺奖授奖词:“以创新的戏剧与散文赋予生命中那难以言说的一切以声音。”

九部中的多部曾分别获易卜生文学奖、北欧剧协☆佳戏剧奖、《今日戏剧》☆佳外国戏剧奖、北欧国家戏剧奖等戏剧界的殊荣。

“新易卜生”“新品特”“21世纪的贝克特”,当代欧美剧坛☆负盛名、作品被搬演次数☆多的在世剧作家

约恩·福瑟是继哈罗德·品特、彼得·汉德克之后,新世纪第三次由剧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福瑟被挪威人骄傲地称作“新易卜生”,而欧美剧评界也一致认为福瑟是继“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之后挪威对这个世界☆伟大的贡献。

约恩·福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有人将至》《死亡变奏曲》《一个夏日》等先后在上海排练上演,2010年《有人将至》上演时,福瑟特地从挪威赶赴上海来实地观演,并认为这是他所有舞台改编作品中☆好的作品之一。

福瑟戏剧世界里的人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

“福瑟式”美学与戏剧风格: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极简主义洗练语言,对白中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并置的时空,交缠的现实与梦幻。

福瑟作品中所关注的主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阂。他笔下的人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所见的普通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福瑟指定中文译者、福瑟研究专家、中文世界译介福瑟作品第一人邹鲁路担纲翻译

译笔精湛,文采斐然,完美呈现福瑟平和的诗意;译文根据舞台演出进行反复精细修订,节奏感与音乐性兼备。

邹鲁路与福瑟始终以邮件形式进行着直接交流,对作品的内涵和翻译的措辞巨细靡遗地进行反复沟通与讨论。这场文学对话数年不辍,邹鲁路对福瑟的研究也已近二十年时间。

福瑟:“对于这些年来邹鲁路女士为我的作品能够进入中文世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我深怀感激。她是我在中文世界里的声音。没有她的无私、不懈和执着,我的作品就无法进入中国。”

装帧设计:以极简回应极简,布面无凹槽精装,附赠约恩·福瑟纪念别册

小开本,布面无凹槽精装,媲美手账的精巧尺寸与适宜手感。

封面以挪威艺术家Tom Gundersen创作的福瑟肖像为元素,九本可拼成完整肖像;颜色以灰蓝色渐变,精准诠释与呈现福瑟作品的底色。

爱德出品,日本小森机印刷,印制精良;内文选用优质双胶纸,别册选用北欧环保再生纸,易于收藏。

【名人评价及推荐】

以创新的戏剧与散文体作品赋予生命中那难以言说的一切以声音。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约恩·福瑟是当代戏剧界☆顶尖的名字之一。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格的戏剧世界。

他是一个宇宙、一片大陆,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亚洲、南美、东欧和世界其他区域。

——国际易卜生奖授奖词

【内容简介】

“我坐下、倾听,我书写听到的一切。”

声音,是打开“福瑟宇宙”的锁钥。大海,雨,或暗流潜动或静水流深的内心,回环往复与变奏的话语,或长或短的静场,一切循声而建,又应声流转。

九个故事,九段平行的人生。地铁里日复一日卖唱的吉他男,秋日教堂墓园里偶遇的“男人”与“女人”,远离城市、不期望有人将至的“他”与“她”,一个夏日里出海未归的丈夫与饱受记忆纠缠的妻子…… 一个个无名之人,鲜有性格或背景提示,只有寥寥几笔的速写,我们在想象中描摹他们的面容,倾听他们此生的经历。我们发现,“福瑟宇宙”中上演的故事,是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甚至包括我们自己。

无所依凭的孤独,无法交流的挫败,无可挽回的心之所爱的丧失…… 生命的喜怒哀乐全然浓缩于福瑟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洗练语言中,字里行间是他对所有在时间荒原上相遇的我们所怀有的无限悲悯之情。

帝制与盛世

入选2023年1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帝国的制度如何建立?见微知著,洞悉盛世的缔造密码

以明朝为例,探究中华文明历朝盛世的治乱得失。以明朝开国盛世为论述主线,兼论历朝盛世开创的施政经验,将明初九帝与中国历史上缔造盛世的其他帝王加以对比,清晰展现了盛世开创的制度基础、士大夫的著史心理,以及君臣在治理上的博弈 。

★ 打破历史人物脸谱化形象,重新审视明初九朝君臣施政得失

朱元璋是在反腐倡廉还是诛杀功臣?东厂是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文官盛赞的明孝宗皇帝是否真的堪比汉文帝和宋仁宗?史官的褒贬自有其标准,但真实的治国效果不会说谎。明初的盛世,为我们重新评价明朝制度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更有效的视角。

★经济学思维与数据分析方法,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

李晓鹏讲历史,并非沿用儒家传统道德的评价标准,而是从其经济学背景出发,深入史书中容易为人忽视的枯燥数据,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重新审视当时的经济、军事、民生状况。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为读者认识中华文明、理解当今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路径。

盛世的缔造不在一朝一夕。汉帝国最低调的盛世“昭宣中兴”,开始于汉景帝的文治武功;唐帝国的巅峰“开元之治”,肇始于武则天的官职改革;而朱元璋的制度创新与吏治实践,奠定了明帝国的骄傲“永乐盛世”。

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重新进入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制度的破旧立新、机构的创新设置、困境的有效应对,共同缔造了汉、唐、明的盛世。一代代帝王总结前朝治乱得失,创新性地探索与变革,使帝国的内政、经济、社会有序运转,传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如何在诸多古文明中脱颖而出,传承至今?帝制制度如何一步步确立,又在文明传承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帝制时代的治乱得失留下了哪些治理经验?本书以全新视角,总结出与众不同的盛世启示。

病毒下层社会

★ 人的脆弱性是如何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 黑人性少数者,国际上较早专注于LGBTQ研究的新闻学教授史蒂文·W. 斯拉舍博士

★ 通过讲述下层社会的病毒感染者、活动人士和性少数群体在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中经历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下层社会的运作机制

《科克斯书评》2022年最佳非虚构图书;

《出版者周刊》2022 年秋季十佳政治与时事图书;

《纽约时报》2022年编辑推荐书单;

them杂志2022年最佳LGBTQ图书;

2022年POZ奖最佳文学图书;

2023年笔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奖非虚构长名单;

2023年安德鲁·卡内基卓越奖长名单

病毒与社会权力结构相互作用,将边缘群体置于危险之中,形成“病毒下层社会”。

病毒不是“伟大的均衡器”,而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阶层分化的放大镜。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的裂缝所在,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杰出的 LGBTQ 学者、社会评论家和记者史蒂文·W. 斯拉舍对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病毒如何暴露社会的断层,进行了有力而关键的探索。

斯拉舍博士在对艾滋病毒的种族化、治安化和犯罪化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中,逐渐发现了美国社会的真相:病毒的传播、杀伤力和造成损害的方式更依赖于社会结构,而不是生物学因素,人们在病毒中生存的境况,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通过讲述性少数群体、病毒感染者和社会活动人士在应对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时发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斯拉舍带领我们一起深入病毒下层社会,揭示其内在运作规律。通过展示特权与生存之间的微妙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

病毒下层社会

★ 人的脆弱性是如何被人为制造出来的

★ 黑人性少数者,国际上较早专注于LGBTQ研究的新闻学教授史蒂文·W. 斯拉舍博士

★ 通过讲述下层社会的病毒感染者、活动人士和性少数群体在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中经历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下层社会的运作机制

《科克斯书评》2022年最佳非虚构图书;

《出版者周刊》2022 年秋季十佳政治与时事图书;

《纽约时报》2022年编辑推荐书单;

them杂志2022年最佳LGBTQ图书;

2022年POZ奖最佳文学图书;

2023年笔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奖非虚构长名单;

2023年安德鲁·卡内基卓越奖长名单

病毒与社会权力结构相互作用,将边缘群体置于危险之中,形成“病毒下层社会”。

病毒不是“伟大的均衡器”,而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阶层分化的放大镜。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的裂缝所在,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杰出的 LGBTQ 学者、社会评论家和记者史蒂文·W. 斯拉舍对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病毒如何暴露社会的断层,进行了有力而关键的探索。

斯拉舍博士在对艾滋病毒的种族化、治安化和犯罪化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中,逐渐发现了美国社会的真相:病毒的传播、杀伤力和造成损害的方式更依赖于社会结构,而不是生物学因素,人们在病毒中生存的境况,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通过讲述性少数群体、病毒感染者和社会活动人士在应对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时发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斯拉舍带领我们一起深入病毒下层社会,揭示其内在运作规律。通过展示特权与生存之间的微妙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