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2024年……🏆
豆瓣年度历史·文化图书、豆瓣年度图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
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澎湃新闻编辑们推荐的年度十大好书
搜狐文化好书之选年度好书
京东图书年度好书
南都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读书年度推荐图书10本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第一财经年度十佳人文图书
文汇读书年度书单
上海古籍书店×澎湃翻书党年度好书榜
首都图书馆“阅读之城”图书推荐活动“请读书目”
文学报年度好书榜
刀锋图书奖年度好书
春风悦读榜“年度新知”作品
中国图书出版传媒商报年度十大好书
🏆2025年羊城书展十大好书
“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 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届(2024)“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奖颁奖词。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学者推荐: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全书无论序、跋、各章或注释,句句恳切,字字心血。从细微处点点滴滴活现历史的生动场景;从场景中导引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言行缘由。不知不觉之中拉开了与前人研究的距离。使读者油然信服具体的和总体的结论,绽显了作者先进的史学理念、分析方法、视野胸怀、才华底蕴的深厚魅力。我觉得这是一部同领域研究成果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蔡乐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评审专家
这是一部改变传统历史叙事的作品,以全球史视角重构了清初中国与世界的互动逻辑。本书有利于读者重新理解前现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为把握一个有深厚传统和历史的大国参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启迪。
——巴曙松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实务教授、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专家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编辑推荐】
拾荒人、异乡人、浪人、狂人——韩松落
并非所有人都要唱同一首歌,他有属于自己的乐章
他孤身一人,内心有不为人知的疯狂和快乐
他像是,远处没被人挠过的一片地
---------------------------------------
☆ 博客(Blo g)时代红极一时的“专栏作家”韩松落,走了近20年“弯路”之后,回到了小说创作的赛道。
☆ 作家李修文谈到韩松落的文字:那些灿烂和阴郁、出走与返回,那些“聊斋”传统和荒野特质,那些神秘的追逐和星空下的教诲,被他不停地实验与精进,最终构成了一个迷人夺目的小说世界。
【内容简介】
《晚春情话》是作家韩松落继《春山夜行》之后最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他独具西北大地特色的笔触,冷峻地观察、细腻的记录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
六个故事,合奏一段时代曲。《鱼缸与霞光》的故事横跨近三十年,通过讲述偏远小城一个失踪事件,在几代青年心中投下的暗影。《写给雷米杨的情歌》以一九九〇年的广东流行乐坛为背景,讲述两位华语歌手的故事,两段成长史,两段璀璨时光,一段混杂着友情、欲望的往事。《晚春情话》的故事也跨越二十五年,讲述一个孩子被拐的农村家庭,在被拐孩子成年后,通过艰难寻亲重返家庭后发生的故事,一周的相聚后,是更久的离别。
□ 《鱼缸与霞光》| 2023《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榜首
□ 《写给雷米杨的情歌》|《天涯》(2023年第2期)
□ 《雷米杨的黄金时代》|《芳草》(2024年第1期)
□ 《我父亲的奇想之屋》| 2021《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四
□ 《晚春情话》|《山花》(2023年第5期)
■这个世界还年轻,我的故乡却老了。
入围2019年国际布克奖、获2018爱弥尔·吉美亚洲文学奖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韩国诺奖实力候选人 黄晳暎 长篇小说首次引进
房子、砖墙、羊肠小道都不见了,我出生的地方只剩下了树桩,全世界的故乡都消失了。
--------------- -----------------------------------
“我们以前住过的地方,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成为记忆中的标本。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留下的是什么?”
当记忆不由自主地袭来,朴敏宇回想起那个他以为已经被抛在脑后的世界——覆盖整座山的低矮的石板屋顶,错综复杂的狭窄胡同和聚集在小店门前的孩子们的笑脸。
驱赶,拆除,重组,霓虹掩住星光,水泥代替土地。他不停地追逐向阳地,庆幸自己逃离了简陋龌龊的贫民区,从不好奇那些被从家园赶出来的故人,去了哪里,又以什么为生。当停下脚步,猛然回头,身边空无一人,记忆里的故乡无迹可循。
一往无前是开拓者的姿态,不将背影留给他人,被抛下的就是自己;不毁灭旧的世界,就无法到达新的乌托邦。羁绊越来越少,目光越来越冷,最终只剩回忆,陪伴生命迫近傍晚的自己。
---------------------------------------------------
如果让我说谁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想说的是土耳其帕慕克、法国勒克莱齐奥、中国莫言和韩国黄晳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日]大江健三郎
韩国文学非常值得一座诺贝尔文学奖,就我个人而言,黄晳暎是很有力的诺奖候选人。——2008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法]勒克莱齐奥
“如果说韩国作家里面有什么传统,我觉得就是黄晳暎作家说的 ‘我站在去世者的这一边’。我们想要善待去世的人,其实等同于我们珍惜人生,我们珍惜生命。”——韩国著名作家 金爱烂
李沧东一开始就把如何摆脱黄晳暎小说的影响当作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并做出了努力。——韩国评论家 秦炯俊
这部小说所蕴含的生命深度是无法估量的。——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黄晳暎的《日暮时分》是韩国社会的一个完美切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这是一部强大而又谦逊的深思之作,黄晳暎的文字蕴含着一个人来之不易的智慧。——英国《卫报》
----------------------------------------------------------
◆每个韩国人都知道的韩国国宝级作家,2019年、2024年两次入围国际布克奖,韩国民众呼声最高的“诺奖”候选人黄晳暎代表作品首度引进!
◆金爱烂、李沧东的文学引路人,穿越苦难而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克制冷静、凌厉深刻,能够改变你对韩国文学乃至东亚文学认知的重量级作家!
◆既是写韩国往事,也是写东亚百姓的共同记忆——他们被现代化的大潮淹没,被甩在身后,陷入冷漠而且孤独的困境,独自舔舐着被时代车轮碾压后的伤口。
◆那些拆毁故乡的人,会被过去永远流放。一部小说版的“山河故人”,从拆毁故乡的“侩子手”和漂泊无根的“城市游民”双视角,揭露急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拆迁和重建问题,剖析普通人的挣扎与异化。
◆2023年豆瓣年度译者、2023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译者翻译家徐丽红担纲翻译;翻译家薛舟撰写独家长篇导读,深度解析黄晳暎的世界。
○ 每一次破碎,都是生活给我们重塑自我的机会。
○ 烟火人间的山城即景,抚慰人心的极致长篇。
○ 作家周宏翔叙述语言的一次挑战,真切情感的一次回归。
○ 《收获》2024长篇专号春卷重磅首发。
○ 苏童、张莉、班宇、姚晨 诚挚推荐。
○ 烟火雾都 ·当代山城 · 奇巧世情 · 家庭江湖 · 女性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呈现出山城地域不可复制的特殊文本,在市井烟火的对话中,勾勒出对当下生活的反思。重庆这座城市独到之处与当地人独有的生活特色构成入场的语境,程斐然、钟盼扬、方晓棠三位主角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却处处埋藏着失控,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暗流和崩塌,却让命运的齿轮重新开始转动。
在山穷水尽中,热辣滚烫的蜀地赋予她们不屈和向上的精神。一场又一场看似荒腔走板的生活流水席里,包含了她们共同面对生命的涡流和挑战,对当下两性、亲情、时代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应接不暇的汹涌波涛将生活化为斑斓的万花筒,最终使得故事中的人物热烈明媚地迎“燃”而生。
奇巧世情、家庭江湖、女性人间编织其间,书里有最真实的重庆,也有最明亮的生活。
【推荐语】
小说相对于一切艺术形式,能更多地描述那些被隐藏的生活与人心,去重写那些被默认的事物,继而点着阴影下的激情。周宏翔调动他写故事与人物的能力,为当代生活贡献了一种明亮的语言。
——苏童(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90后作家周宏翔是新鲜面孔,他的笔触曲折生动、具体而微,《当燃》是能点燃读者热情的难忘之作。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不断进击的市井之气,在众人的行动与话语之间热烈升起,渐渐笼罩眼目,周宏翔构筑了一个个完全属于“当代”的时刻,不只顾盼与追忆,更是一种贴近未来的温度与速度。
——班宇(作家)
《当燃》里那些重庆方言有趣而生动,三言两语就把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勾勒出来,既戏剧又生活,阅读的过程让我看到很当下的女性角色,真诚、勇猛和不屈。
——姚晨(演员)
读过《当燃》之后,我们多少欣慰于过去几年难以被概括的岁月,对于青年作家的转型和成长多少有其独特的意义,在语言形式、叙事姿态、价值立场和对某种总体现实的把握上呈现出细腻、克制与冲淡平和的讲述者主体性,周宏翔通过构建女性群像的创业史,通向人所向内求索的精神力量和尊严时刻,充实了当下小说如何给予读者、回应读者、疗愈读者的力量所在。
——赵依(青年评论家)
《当燃》将都市题材和世情叙事传统有机融合起来,在世情中凸显着现代都市和都市人的质变。
——郭艳(评论家)
九零后就意味着作家刚刚三十岁出头,人生经验、创作技术都处在逐步积累慢慢成长的时期。但读《当燃》时,你绝对不可能把那些经常给年轻作者轻易戴上的种种“不成熟”、“需要提升”的帽子给这部作品的作者戴上,相反,从密集的、紧凑的故事叙事中散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老练持重的味道,让人讶异惊叹。
——张志强(评论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亟需记录的当下,被他认真地书写了下来。行文之中处处浸润着重庆风物与习俗,以当下年轻人的视角抚摸到重庆这座城市于时代中的脉搏,是难得的生活质地极强的小说。
不动声色地探伸入日常的肌理,严肃思考个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与新世代对话,与后疫情时代对话,使得亟待记录的当下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轮廓。
小说明媚透亮地宣告着生活的真相:困境从来不是结果,只是一种指向,指向我们对生活的下一次选择。
一桩伦常血案,
父与女,
从此踏上截然不同的命途……
南华大学教授连粤名,临近退休,身陷囹圄。为人,为夫,为父,世事阅尽,何以步向孤悬之路。人生苍茫,徐徐展开一幅跌宕的历史图卷。
案发经年,女儿连思睿深受社会舆情冲击,隐于尘烟,载浮载沉。在太嬷生前佛堂,遇到少年造像师段河。后者在澳门的传奇家世,如水月之镜,让她彷若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执念与放下、和解与告别,度人度己,余音幽长。
葛亮全新长篇小说,点染粤港百年风云,冷暖共跫,为迷惘的人们建筑心灵栖居的园林。
1.鲁迅文学奖、《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奖、“中国好书”等众多奖项获得者,2024“香港艺术家年奖”作家葛亮,继《北鸢》《燕食记》等大热作品之后,开启全新“南方图志”小说系列。
2.葛亮全新长篇小说,点染粤港百年风云,冷暖共跫,为迷惘的人们建筑心灵栖居的园林。
一人一生,需要历经无数次的坍塌与重建。一念放下。你我心底仍有一方园林,可停驻,可灵隐。
3.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执念与放下、和解与告别,构成了小说审美气韵浑然的交响。犹如《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中国倒影版,亦和《燕食记》在气质上遥相呼应。
4.以当下真实社会事件切入,纵横粤港澳近现代史。将大叙事的雄浑气魄,与城市烟火日常的细致幽微结合一体,度人度己,余音幽长。
5.“十月文学奖”获奖作品,马伯庸、许鞍华等名家推荐。
6.品质装帧,值得珍藏。封面采用烫金等工艺,异形腰封设计,与画面结合呈现悠远朦胧的唯美观感。首发随书赠送“粤港主题”周边邮票卡。
卢米安反复做着同一个梦,梦里有一片永不消散的灰雾。
一个来自外乡的女人对他说:
“抽张牌吧,或许能帮你解开那个梦里隐藏的秘密。”
更多不速之客的到来,让科尔杜村变得越来越诡异。
不幸的事件一桩接着一桩,
卢米安和奥萝尔不得不开始逃亡……
1368年,七月末,深红将从天而降。
现在是束草的冬天,这里是韩国与朝鲜边境的一座旅游小镇,一个年轻的法韩混血女孩在一家破旧的招待所做前台。一天晚上,来了一位罕见的客人:决心在这片荒凉的景象中寻找灵感的法国漫画家。
女孩不断违抗社会的期望,与她的异地男友分手,抵抗母亲对整容的催促,她与漫画家之间形成一种微妙又流动的关系。她同意陪他去寻找“真实”的束草,两人前往雪山和壮观的瀑布,甚至到达边境。可他对她熟悉的束草毫无兴趣——花哨的霓虹灯,战争的伤痕,母亲工作的鱼市。她有了一个隐秘的愿望,想要成为他画中的人。
————————————————————————--
法韩混血女作家惊艳的24岁首作
荣获2021年罗伯特·瓦尔泽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翻译文学奖
被翻译成20种语言 改编电影入围2024年多伦多电影节
谢立中、王春光、吴重庆、周飞舟真挚推荐————
◆深描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村庄的社会变迁
◆探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
◆在古源村读懂中国的城乡融合
◆《故乡可安身:扎根型城镇化中的古源村》
著者:董磊明 谢梅婕 等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定价:69.00
页数:402
书号:978-7-300-32421-0
◆编辑推荐:
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中,乡村将走向何处?乡土文化根脉何以存续?
《故乡可安身》以村庄民族志的形式,从国家宏观视角和农民、村庄微观视角观察农村城镇化的历史变迁,回答了上述问题。
书中记载了一个地处湘鄂赣交界区域的隙地村庄古源村发生的故事,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基于大量一手资料描摹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生活的诸多细节。通过熟悉古源村的故事,我们如在显微镜下看到整个中国的城镇化变迁。
在故事的呈现中,本书告诉读者: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故乡的根没有被斩断,反而扎得更深;扎根的城镇化不仅让那些快速城镇化的人有故乡可以依托,而且使中国的乡村没有因城镇化而衰落。通过本书,我们得以在细节中看到城乡融合是如何实现的。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的“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了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赓续绵延着。
本书以古源村为个案,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解剖麻雀”,从社会基础这一视角出发,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讲述了古源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故事,进而考察“扎根型城镇化”的轨迹、逻辑和机制。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荣获2024年……🏆
豆瓣年度历史·文化图书、豆瓣年度图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
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澎湃新闻编辑们推荐的年度十大好书
搜狐文化好书之选年度好书
京东图书年度好书
南都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读书年度推荐图书10本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第一财经年度十佳人文图书
文汇读书年度书单
上海古籍书店×澎湃翻书党年度好书榜
首都图书馆“阅读之城”图书推荐活动“请读书目”
文学报年度好书榜
刀锋图书奖年度好书
春风悦读榜“年度新知”作品
中国图书出版传媒商报年度十大好书
🏆2025年羊城书展十大好书
“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 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届(2024)“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奖颁奖词。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学者推荐: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全书无论序、跋、各章或注释,句句恳切,字字心血。从细微处点点滴滴活现历史的生动场景;从场景中导引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言行缘由。不知不觉之中拉开了与前人研究的距离。使读者油然信服具体的和总体的结论,绽显了作者先进的史学理念、分析方法、视野胸怀、才华底蕴的深厚魅力。我觉得这是一部同领域研究成果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蔡乐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评审专家
这是一部改变传统历史叙事的作品,以全球史视角重构了清初中国与世界的互动逻辑。本书有利于读者重新理解前现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为把握一个有深厚传统和历史的大国参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启迪。
——巴曙松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实务教授、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专家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