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核内容。《武经七书》所收录的7部经典,是兵书经典中的经典。其中《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为我国最早的兵书经典,是春秋之前兵书的集大成者,为后来的兵书开了无数法门。《吴子兵法》较好地保存了吴起独特的政治、军事思想,总结和研究了当时的战争理论和经验,丰富了古代军事理论的宝库。《司马法》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黄石公三略》杂采儒、道、法、兵诸家思想以为己用,将道德功利、仁政权术融为一炉。《尉缭子》比较集中而有系统地记述了当时有关的军事理论、军队制度及具体法规条令,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六韬》是现存早期古兵书中文字*多、内容*丰富的一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载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对用兵的策略、军队的编制、作战的阵法、将领的选用以及军事教育等问题都有所涉及。
2.助攻谋略宝典。职场里的C位之争,现代商战……取胜与否,有时只差一毫,人们常常会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慨,都希望自己脑洞大开,能用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领悟《武经七书》的内核,会开启智慧,提高自己实操能力。《武经七书》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对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些兵书所涉及的战略、战术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渗透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作为兵书,它们叙述的作战方式等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作为思想,其基本原则已经渗透到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其中的一些战争谋略,活学活用,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谁对本书精义领悟得多,谁就会在现实版的“打怪游戏”中闯关成功。
3.个人自修的思维导图。战争的残酷性会放大一些细节,尤其会放大对参战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审视《武经七书》中的7部兵书经典,内容上都有对将帅以及士兵在战争中作用的论述。《武经七书》里形成了一整套强兵强军的体系,同时也强调个体的作用。兵书中设列了一系列的训练方式和标准,让参战人员对标对表进行操练。提升个人能力在兵书中是不断被强化的内容。这其中布满了“谋 略”的思维导图,对现代人的自修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团队合作……自己强大具有掌控力之后,“谋”与“略”才会得心应手。《武经七书》是一部古代版的自我修为书,领悟了7部兵书的所罗织的思维模式,就可能获得了一部自修“秘籍”。
4.团队合作的修炼宝典。战争是关乎生与死的*环境,非常强调配合,强调令行禁止,要求执行认真。《武经七书》实用性和实操性都很强,多处章节讲到战阵配合以及各种兵种的职责等。诸如此类的内容,在现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到团队合作上,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5.装帧精美。本书采用纸面精装,双封印制。里封简约典雅,护封深邃沉静。正文配有约400幅插图,这些来源于《武经总要》《武备志》《练兵实纪》《纪效新兵》《兵录》《兵钤》《三才图会》《诗经大传》等古代文献里的插图,以图片的形式对兵书中所涉及的军用器械、布阵法以及战争战例等进行诠释,力求以“左图右文”的形式为《武经七书》增值。
6.注译精当。本书原文以明刊本《武经七书》为底本,参校四库本,注重吸收各家校注成果,对各本不同处择善而从。并约请文史和文献专家对全书做了注释和翻译,注释注重对军事器械、术语、掌故等进行诠释,力求准确,译文追求明白晓畅,以提供读者阅读《武经七书》的较好的文本。
郑天挺先生是我国20世纪卓越的历史学家、清史专家,本讲义系根据郑天挺20世纪30至70年代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讲授清史时所积累之教学卡片及讲义整理而成,集中反映了郑天挺对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以及边疆史地、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同时体现了郑天挺对历史教学的深入思考,内容十分丰富,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本书主要整理者为南开大学历史系常建华教授,除对书稿进行识读、录入外,还细致分类,重新编排,对原稿所引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核对,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系统性。
全书共三册,按内容分为二十三个专题,其余札记、大纲、摘录等作为附录。
中国词史上第一部词总集《花间集》,对后世词坛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花间集》成书于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0),在此后千年的传播史上,出现了较多版本,但迄无一个较为完善的的校注本行世,这对《花间集》的阅读,尤其是对于《花间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花间集校注》包括校勘、笺注、疏解、集评、附录等内容,弥补了词学研究领域的这一欠缺。
《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由明清时期古琴美学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溪山琴况》和《琴声十六法》组合而成。《溪山琴况》将古琴的审美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但并未停留在对古琴音乐审美理论的阐述上,同时也提出了对古琴弹奏技术的要求,可谓“道技并重”。
《琴声十六法》提出了古琴的十六个审美范畴,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范畴下详细解说它的内涵与外延。从琴学史角度而言,《琴声十六法》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溪山琴况》的必要补充,是探究《溪山琴况》早期面貌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当代学琴者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附录收入《万峰阁指法閟笺》与《左右手二十图说》,从内容上与《溪山琴况》相印证,很多指法的解释是对《溪山琴况》的进一步阐明,这些文献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琴学系统。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
本书收录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前19篇为专题论文,主要关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阶层、学术学风、地域文化、选官制度等,史料丰富,考辨细腻,且擅长从细节中提炼出宏观见解,在诸多重大论题上,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其余11篇则为学术书评与回忆文章等,眼光独到,文笔洗练,坦率真诚又充满诙谐,展示出作者本人鲜明的个性。
经历18世纪的康乾盛世后,数十年间清王朝就跌入了忧患丛生的衰世之中。在西力东侵和西潮激荡的历史背景下,外来的器物与制度长驱直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力度改变着中国的世道人心。然而就在中国社会身不由己一变再变之时,背负着厚重传统的晚清士人,仍祈望循着历史的旧径为家国找寻出路。新旧事物的纠结缠绕中,泊来品不断转化为中国的内在之物,却难以被中国社会完全消化,之前的陌生也就变成了后来的夹生。急剧的新陈代谢,促使中国旧的社会结构由脱榫走向解体,但旧邦新造的道路却依旧曲折而漫长。本书是作者近年读史留下的一些思想痕迹,汇聚了作者对晚清中国新的思考、理解和解释。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汉代汉族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汉民族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江州寻阳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本书由袁行霈先生笺注,收陶渊明全部存世诗文辞赋作品,以毛氏汲古阁藏宋刻《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参校宋元诸本及总集、类书。笺注重于史实、本事、名物、地理、人物,并单列“析义”一项,于诗文作意,发隐抉微,为陶集注本中集成之作。书后并附历代和陶诗六种及年谱简编、作品系年,语词、人名、篇名索引三种,以便读者查考。
《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是中国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培养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黄帝内经(套装共2册)》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暂无简介
《经史百家杂钞》是由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粹文集。全书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共二十六卷。选文涉及经、史、子三类,选文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精当,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清末至今,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的一部古文选本名著。
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因为在辛亥革命前,遇当代帝王或所尊者之名时,必须回避。但各朝所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书上常有因避讳而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变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陈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等领域为中国史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书是陈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同时亦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出版以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所收焦循的《孟子正义》为底本,约请专家充分借鉴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篇翻译;每章都作题解,概述该章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装帧精致,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必备书。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曹雪芹身经从荣华富贵到贫困潦倒的大悲欢,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清醒透彻的理解。他对贾氏家族的种种弊病劣迹和子弟们的荒淫腐朽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揭露,并借以批判整个社会日益朽坏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括皇权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礼法、道德观念。
《三国志(套装上下册)》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套装上下册)》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套装上下册)》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套装上下册)》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汉学家史景迁说:“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雅集……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往事并不如烟,张岱在娓娓的叙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
“余冠英作品集”之一《汉魏六朝诗选》选录从汉兴到隋亡八百年间的约三百首诗作,其诗歌按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和隋诗分为九部分,选择每一时代最重要的诗人和诗作,进行诗人简介、题解和注释,并在题解部分概述重要的诗歌形式,对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在每一层次之后增添内容简析。前言部分分析了汉魏六朝诗歌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本书作为古典文学名家精心遴选的选本,可使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精华。
沈祖棻,以诗词成就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当代词人。其遗作《宋词赏析》是一部以学者的博学、女性的细腻和诗人的才情将宋词的解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的典范之作。作者新颖别致的审美眼光和连类而及的评析方法不仅使宋词名作的意蕴得到新的阐释,也使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华。作品字约文丰,诠释精审,令人回味无穷,常读常新。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文赡事详,奠定正史编例,为治文史学者必读之中华史学名著。今以点校本《汉书》为基础,简体横排刊印,更加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
各类小本般若经的编译与流传中,以《金刚经》与《心经》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
《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说“空”。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因四剧皆有梦境,固有临川四梦之说。临川四梦作为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地位非常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难有其比。临川四梦虽是戏曲剧本,也是汤显祖思考人世现实与生命意义的结晶,文辞优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亦超出了时代。
【临川四梦】
●《紫钗记》取材于唐传奇《霍小玉传》,写书生李益与霍小玉互相倾慕,喜结良缘,婚后不久李益考中状元,但因未去拜见权臣卢太尉而被设局陷害,后在黄衫客的帮助下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爱情故事。因二人的相识、订婚、结合、误会、复合都由紫玉钗所绾合,所以题名《紫钗记》。
●《牡丹亭》取材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写太守之女杜丽娘因游园伤春,梦与一书生幽会,因梦伤情而死,死后与书生柳梦梅相恋,感情而复生,最后与柳梦梅冲破家庭阻碍最终得成眷属。
●《南柯记》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在梦中做了大槐安国的驸马,任南柯太守,经历了荣华富贵与官场沉浮,梦醒才知大槐安国不过是槐树下一个大蚁穴而已,最终看破世情皈依佛教。
●《邯郸记》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即“黄粱梦”的故事,写邯郸书生卢生在一个小客店遇到仙人吕洞宾,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吕仙则给他一个磁枕入睡。卢生于是在梦中娶妻名门,高中状元,建功朝廷,遭谗被逐,平反后返朝为相,极尽荣宠,纵欲而死。死后醒来,方知五十年荣辱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因而悟道修仙。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500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作者蒲松龄一生科甲不利、生活清贫,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创作的无数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及艺术形象,都有扎根于社会的思想内容基础,并由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及爱憎等思想感情,其中,也熔铸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寄托了作者自己的孤愤心情。此书历来被视为小说中的翘楚之作,有“空前绝后”的美誉。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阙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年5月至12月是记了不慎遗失了,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记的。
郑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职。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其中矛盾棼丝难理之状况,可想而知。如经费的申请与分配、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岗位的设置与变动、教工的安顿与调动、学生的招收与教育……诸端,均须一一过问,而郑先生于此时,展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无私热忱和超人才能,使得事事得宜。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绩彪炳史册,在这中间,郑先生的管理工作功不可没。日记作为郑先生记录事务,梳理思路的重要工具,不出意料地该载了大量有关校务的事件和处理措施,故称作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史级材料,殆非过誉。
郑先生朋友众多,并一直住集体宿舍,且位处“枢机”,接待、拜访,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除了公务酬对之外,郑先生的交际绝大多数属于学人交往,如与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傅斯年、潘光旦、董作宾、陈雪屏、罗常培、钱穆、姚从吾、叶企孙、贺麟、雷海宗、罗庸、潘家洵、章廷谦、闻一多、毛准、林徽因、金岳霖、向达、唐兰、魏建功、吴大猷、周炳琳、曾昭抡、查良钊、张奚若、邵循正、吴宓、吴文藻、朱自清、吴晗、梁漱溟、李方桂、陈省身、邓广铭、游国恩、张政烺……不胜枚举。在何日,于何处,谈何问题……言及某事、某君、某书;以及1946年为北大复员事提前到北京,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交往,如余嘉锡、陈垣、沈兼士、俞平伯、启功、溥雪斋、周祖谟、黄公渚、黄君坦……无不缕述清晰,今日治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者,于郑先生日记中可得无数之线索也。
郑先生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入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变化的情况,细密详明,直是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又如日机空袭,教授、学生“跑警报”等记载,包含时间、地点、方式、人物等诸多要素,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珍贵素材。作为西南联大八年的生活记录,其中对当时学者的清贫与坚守,叙说至真,令人读之,赞叹不已。
概言之,《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跨度大,涉及广,记载周详,行文严谨,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
书末附《人名索引》与《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便于检索查阅。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北魏崔鸿撰,记录了从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之前,一百五十余年间十六国政权的兴衰更迭。由于其后十六国相关史料相继散佚,此书遂逐渐成为唯一完整记载十六国史的史书,是唐修《晋书》中《载记》部分最重要的史源。本书在两宋之际亡佚,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百卷、十六卷两种版本,皆非原书。清代学者汤球以《十六国春秋纂录》和《晋书·载记》为基础,广征史部子部群书中的《十六国春秋》佚文,考校是非、重定编年,辑成《十六国春秋辑补》百卷。是清代史部典籍辑佚的代表作,也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基本史料之一。
《十六国春秋辑补》100卷,包括《前赵录》10卷、《后赵录》12卷、《前燕录》8卷、《前秦录》11卷、《后燕录》7卷、《后秦录》9卷、《南燕录》6卷、《夏录》3卷、《前凉录》9卷、《蜀录》5卷、《后凉录》4卷、《西秦录》4卷、《南凉录》3卷、《西凉录》3卷、《北凉录》3卷、《北燕录》3卷,另附《年表》一卷。
此次整理以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刊本为底本,以校核史源为工作重心,参考《十六国春秋纂录》《晋书·载记》以及《太平御览》等诸书中的《十六国春秋》佚文,逐条复核、逐层考辨,厘清史源,指出错漏,为读者提供一个学术价值高且便于阅读利用的版本。
近代史研究开山经典,权威校订版本首次问世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这本被他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编辑推荐】
近代史研究开山经典,影响海内外数代学人,全新增订
以国际视野看近代中国转型,现实感强,堪称大师手笔
☆ 权威校订:尊重民国原刊风貌,出“编者按”更正原书讹误,核查、纠正引文失误,文字完善,超越坊间通行版本。
☆ 全新增补:搜集整理作者相关文字九篇,首次补全《评〈清史稿•邦交志〉》一文,内容更加丰富。
☆ 精选插图:特别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图文相得益彰。
【名家推荐】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
——何炳棣
近代中国史的研究,蒋先生是个开山的人。近四十年来,蒋先生在这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新的风气,把中国近代史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廷以
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李济
这本被他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沈渭滨
《东坡志林》,为北宋苏轼所撰写的一部笔记体杂著。书中所载各篇杂说与史论,相当一部分留下了写作年代,较早的是元丰年间,较晚的是元符四年,前后历二十多年,大体上是苏轼从被贬黄州开始,截止至元符四年遇赦内徙,内容相当博杂,涉及北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亦可窥见东坡的学养、思想、世界观等诸多方面。赵用贤所作的序文提到的“生平迁谪流离之苦,颠危困厄之状”,以及“襟期寥廓, 风流辉映”,从内容和风格上点出了《东坡志林》一书的特点。其文长短不拘,挥洒自如,体现了苏轼洒脱豪放、淋漓酣畅的文风。也是洞察北宋社会及苏轼的主要文献之一。
《论语译注(简体精装本)》系对《论语》二十篇所做的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原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大学·中庸,ISBN:9787101052763,作者:王国轩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顾宏义教授所著《两宋烽烟录》系列,共分为四卷,首创以实录体全景重构公元十世纪后期至十三世纪宋辽西夏金蒙元的和战博弈,探索战争史研究的新范式,涵盖统一南方、宋辽对峙、宋夏冲突、宋金博弈、宋元更替等历史阶段,胜义纷呈,为读者勾绘了一幅细腻而又壮阔的历史长卷。今经作者重新修订,校勘引文,补注出处,增配插图,由中华书局再版。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一卷,作者依据翔实的资料,对北宋王朝建立前后,与北方契丹辽王朝间的征战与共处,作了全面梳理。凭借深厚的文献功底,对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高梁河之战、澶渊之盟等,予以清晰阐释,不仅穿插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而且融入个性化分析,讲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世纪后期宋辽之间的和战博弈。
编辑推荐
☆多维视角下的战争全景。
本书以《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辽史》等为核心史料,并征引、参考了大量相关史籍,不仅从宋朝的视角出发,所取用的史料也多有辽代文献,兼顾多方历史叙述,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多层视角的对比与交织,更全面地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叙事生动性。
在叙事上注重层次感,既有宏观的历史进程梳理,又有具体战役、人物和事件的细致刻画,以流畅笔触串联复杂史实,穿插生动场景描写,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大众阅读需求。
☆广为搜集相关历史图片资料,多层次展现历史面貌。
分为书前彩插和内文黑白插图,既有历史遗迹、遗物的实拍照片,如宋辽边关雄州地道、定州料敌塔等,更有难得的来源可靠的珍贵历史文献,如《契丹地理之图》、《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等,以及大量战争形势示意图,助力读者深化历史认知。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笔记的代表作,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直至刘宋初年近三百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世说新语》以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著称于世,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鲁迅曾经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曾氏在传统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因其贴近当时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大受欢迎。《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春秋公羊传》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本次出版我们约请国内公羊学研究著名学者上海同济大学曾亦教授对全书进行详尽注释与翻译。顾及义例阐发与普及串讲两个层面,是《春秋公羊传》的较好普及读本。
《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作者陆羽(733~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包括: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它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以后茶书皆本于此。《续茶经》是清朝陆廷灿按照《茶经》的体例编辑而成,也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与《茶经》目录相同,最后还附一卷茶法。自唐至清,历时数百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续茶经》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福迷们不可不知的一个冷知识:中文版第一个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中华书局于1916年出版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
2012年,中华书局全新打造插图新注新译本,深受读者喜爱,为豆瓣网高分作品,并曾多次被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方微博指定为活动用书。时隔十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新译本的升级版本——插图珍藏版,以飨读者:
☆ 内容完整:全部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四部长篇+五十六部短篇,一个都不能少,没有任何删减。
☆ 印制精美:正版图书全七册,纯质纸印刷;典雅木质函套,方便收藏。
☆ 赠品独特:1916年《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原大仿真本一册+19世纪伦敦街道高清彩色大图一份+精美卡片式放大镜一个。
2022年插图珍藏版在2012年插图新注新译本的基础上,全面升级,回馈读者朋友,提升阅读体验:
☆ 全面修订译文,文字更为准确、通顺,流畅可读。
☆ 增补注释近300条,全七册注释总数约1500条,各册注释尽量详细,见于前册者均予以提示,方便读者朋友查阅、参考。
☆ 套装包装由之前的纸质盒装升级为木质函套,更结实耐久,便于收藏。
☆ 赠品中,独特的民国版第一册仿真本予以保留外,19世纪伦敦街道地图升级为完整的高清彩色大图,并加送一个精美的卡片式放大镜,方便查阅地图,也可当书签使用。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本书为文白对照本。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最初由王阳明的首徒徐爱提议,经由路侃、南大吉、钱德洪等众人之手,最后形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卷本《传习录》。书后附有《朱子晚年定论》。
“传习”一词,语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不仅仅指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温习,更是践习。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等, 在《传习录》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既是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本书是辛德勇教授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集,共收入论文15篇,从传统文献出发,于细节处中发现问题,在梳理古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地理学知识,独辟蹊径,为前人聚讼不已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本书是王力先生讲解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名作,自出版以来,已售出几十万册。因作者的初衷便是将诗词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故而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学习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本书长期受到读者好评的原因。全书共四章:第一章介绍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韵、四声、平仄、对仗等;第二章分别讲解律诗、绝句、古体诗的诗律;第三章讲词律,分为词的种类、词谱以及词韵、词的平仄与对仗三小节; 第四章讲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书后附录《诗韵举要》、《词谱举要》。此次再版又增加了一篇《诗律余论》,是本书出版后,作者对诗律部分内容的补充。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1.硬核内容。《武经七书》所收录的7部经典,是兵书经典中的经典。其中《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为我国最早的兵书经典,是春秋之前兵书的集大成者,为后来的兵书开了无数法门。《吴子兵法》较好地保存了吴起独特的政治、军事思想,总结和研究了当时的战争理论和经验,丰富了古代军事理论的宝库。《司马法》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黄石公三略》杂采儒、道、法、兵诸家思想以为己用,将道德功利、仁政权术融为一炉。《尉缭子》比较集中而有系统地记述了当时有关的军事理论、军队制度及具体法规条令,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六韬》是现存早期古兵书中文字*多、内容*丰富的一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载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对用兵的策略、军队的编制、作战的阵法、将领的选用以及军事教育等问题都有所涉及。
2.助攻谋略宝典。职场里的C位之争,现代商战……取胜与否,有时只差一毫,人们常常会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慨,都希望自己脑洞大开,能用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领悟《武经七书》的内核,会开启智慧,提高自己实操能力。《武经七书》不仅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对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些兵书所涉及的战略、战术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渗透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作为兵书,它们叙述的作战方式等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作为思想,其基本原则已经渗透到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其中的一些战争谋略,活学活用,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谁对本书精义领悟得多,谁就会在现实版的“打怪游戏”中闯关成功。
3.个人自修的思维导图。战争的残酷性会放大一些细节,尤其会放大对参战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审视《武经七书》中的7部兵书经典,内容上都有对将帅以及士兵在战争中作用的论述。《武经七书》里形成了一整套强兵强军的体系,同时也强调个体的作用。兵书中设列了一系列的训练方式和标准,让参战人员对标对表进行操练。提升个人能力在兵书中是不断被强化的内容。这其中布满了“谋 略”的思维导图,对现代人的自修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团队合作……自己强大具有掌控力之后,“谋”与“略”才会得心应手。《武经七书》是一部古代版的自我修为书,领悟了7部兵书的所罗织的思维模式,就可能获得了一部自修“秘籍”。
4.团队合作的修炼宝典。战争是关乎生与死的*环境,非常强调配合,强调令行禁止,要求执行认真。《武经七书》实用性和实操性都很强,多处章节讲到战阵配合以及各种兵种的职责等。诸如此类的内容,在现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到团队合作上,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5.装帧精美。本书采用纸面精装,双封印制。里封简约典雅,护封深邃沉静。正文配有约400幅插图,这些来源于《武经总要》《武备志》《练兵实纪》《纪效新兵》《兵录》《兵钤》《三才图会》《诗经大传》等古代文献里的插图,以图片的形式对兵书中所涉及的军用器械、布阵法以及战争战例等进行诠释,力求以“左图右文”的形式为《武经七书》增值。
6.注译精当。本书原文以明刊本《武经七书》为底本,参校四库本,注重吸收各家校注成果,对各本不同处择善而从。并约请文史和文献专家对全书做了注释和翻译,注释注重对军事器械、术语、掌故等进行诠释,力求准确,译文追求明白晓畅,以提供读者阅读《武经七书》的较好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