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大家小书:名篇词例选说 (大家小书精装本)

《大家小书:名篇词例选说》赏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词人词作。作者结合时代背景、词人生平,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的情致,深入分析词作幽渺的意境,直探词人之巧心,作品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人心智,并带给读者美感的享受。

《大家小书:名篇词例选说》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从、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帮助人们廓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国。作者分析文学和历史的问题,认为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主张透过史料的表面,探求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譬如开篇讲“宦官”和“外戚”,作者正本清源,深入分析了“宦官”的历史渊源,理清人们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史料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

在历史研究和传播中,一提到通俗历史的写作,一些人总显得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低档次的市井间的事,他们更乐于撰写研究专著。不可否认,学术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学发展至关重要,阅读高水平的研究专著也令人愉悦的事。但是,眼下所见到的一些论著,装腔作势,文字晦涩,味同嚼腊。不少论著是为了评职称、图名利而拼凑出来的,被人们气愤称之为文化垃圾!试想,对历史没有研究,谈何学术著作?故弄高雅,语言难懂,谈何文化传播?

历史的生命力在于让更多的人知晓;在于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历史得到启迪,做好工作,走好人生路。历来许多历史学家在自己精深的研究基础之上,也乐于撰写通俗性的历史读物,普及历史知识,使人们受到教益。史学大家吕思勉就是一位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高手。

吕思勉大半生以教书为业,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他撰写过通史、断代史、专史和大量的史学论文、史学札记等,著述总量超过一千万字。其中《三国史话》是吕思勉留给后人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此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极具可读性。吕思勉对汉末三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将研究心得以通俗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对董卓扰乱朝纲、曹操势力的兴起、曹、袁矛盾的发展等问题都提出了个人见解。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其事件、人物不乏虚构情节,而吕著《三国史话》是通俗、严谨的史书,作者没有演义,更没有戏说,读来可信。两书相较而读,人们可以从不同不同角度领略史学和文学的魅力。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精)

《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帮助人们廓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国。作者分析文学和历史的问题,认为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主张透过史料的表面,探求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譬如开篇讲“宦官”和“外戚”,作者正本清源,深入分析了“宦官”的历史渊源,理清人们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大家小书:三国史话》史料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

在历史研究和传播中,一提到通俗历史的写作,一些人总显得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低档次的市井间的事,他们更乐于撰写研究专著。不可否认,学术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学发展至关重要,阅读高水平的研究专著也令人愉悦的事。但是,眼下所见到的一些论著,装腔作势,文字晦涩,味同嚼腊。不少论著是为了评职称、图名利而拼凑出来的,被人们气愤称之为文化垃圾!试想,对历史没有研究,谈何学术著作?故弄高雅,语言难懂,谈何文化传播?

历史的生命力在于让更多的人知晓;在于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历史得到启迪,做好工作,走好人生路。历来许多历史学家在自己精深的研究基础之上,也乐于撰写通俗性的历史读物,普及历史知识,使人们受到教益。史学大家吕思勉就是一位通俗历史读物的写作高手。

吕思勉大半生以教书为业,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他撰写过通史、断代史、专史和大量的史学论文、史学札记等,著述总量超过一千万字。其中《三国史话》是吕思勉留给后人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此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极具可读性。吕思勉对汉末三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将研究心得以通俗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对董卓扰乱朝纲、曹操势力的兴起、曹、袁矛盾的发展等问题都提出了个人见解。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其事件、人物不乏虚构情节,而吕著《三国史话》是通俗、严谨的史书,作者没有演义,更没有戏说,读来可信。两书相较而读,人们可以从不同不同角度领略史学和文学的魅力。

大家小书:拙匠随笔(精)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拙匠随笔”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祖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与建筑的艺术”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本书中编“城市与规划”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市镇的体系秩序”“梁陈方案”“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人居环境等,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梁思成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产生的后遗症在此后的数十年屡屡成为北京规划的瓶颈,也一次次成为学术界和思想界进行深入探讨的话题。本书的下编收入了梁思成的一些难以归类的文章,其中“致东北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信”“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等文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虽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却不改赤子之心的建筑教育家的本色。

大家小书译馆系列(套装10本,精选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化的优秀读物,一册小书,凝聚人类智慧,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让我们和世界沟通心扉。)

“大家小书·译馆”是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精品丛书“大家小书”外国文化板块,秉承“大家小书”的理念,不忘“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的初衷,精选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化的优秀读物,名作名译,相得益彰。《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是“大家小书·译馆”之一种。《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是享誉世界的一部哲学随笔集,曾是战后一代青年的床头书。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在加缪在的哲学思想中,“荒谬”不是结果,而是作为起点来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心灵进行探索。加缪的荒谬实际上是一种感受,荒谬取决于人和世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人一旦在平庸无奇、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到了荒谬。人所生存的世界是希望的对立面,而人自身中又深含着对幸福的渴望。既然我们面对的是无情无义的荒谬的世界,那么,荒谬是否就必然要引出自杀的结果呢?在加缪看来,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它就应该是幸福的。这正如西西弗的命运,他受到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但巨石由于自身的重量一次次滚落山脚,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

补天裂

内容提要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末,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大清国甲午战

败,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成,公元189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乘机胁迫软

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是继1842年的《南京条

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之后,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签订的第三

个不平等条约,从而完成了英占香港、九龙、“新界”的“三部曲”,中国

在香港地区完全丧失主权,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奇耻大辱。

本书正面展现了“香港拓界”那一页惨痛的历史,通过京师举人易君

恕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及与“新界”爱国志士

联合十万乡民奋起抗英保土而惨遭血腥镇压的悲壮义举,谱写了一曲中

华民族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1984年中、英两国发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向全

世界庄严宣布,定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百年国耻,一

朝雪洗。作家霍达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情投入了本书的创作,并

远赴香港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查阅历史资料数千万字,采访各界人士数

百人次,反复实地踏勘历史遗迹,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多

种艺术手段,潜心结构,历时三载,完成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

作家以浓烈的爱国激情,真实、生动、形象的笔墨,着力塑造了易君

恕、邓伯雄、邓菁士等爱国志士的英雄群像,对英国牧师林若翰、清朝总

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谭钟麟、港督卜力、辅政司骆克、警察司梅

轩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画亦各有独到之处。全书充盈着苍凉悲壮的史诗感,

谋篇恢宏,剪裁缜密,结构紧凑巧妙,情节起伏跌宕,文笔凝重典雅,是

近几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佼佼者。

《补天裂》出版之际,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二亿人民“炼石补天”之

时,国人捧读此书,蓦然回首上个世纪惨不忍睹的历史,更有其震撼人心

的现实意义。

补天裂 (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系列)

内容提要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末,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大清国甲午战

败,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成,公元189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乘机胁迫软

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是继1842年的《南京条

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之后,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签订的第三

个不平等条约,从而完成了英占香港、九龙、“新界”的“三部曲”,中国

在香港地区完全丧失主权,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奇耻大辱。

本书正面展现了“香港拓界”那一页惨痛的历史,通过京师举人易君

恕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及与“新界”爱国志士

联合十万乡民奋起抗英保土而惨遭血腥镇压的悲壮义举,谱写了一曲中

华民族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1984年中、英两国发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向全

世界庄严宣布,定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百年国耻,一

朝雪洗。作家霍达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情投入了本书的创作,并

远赴香港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查阅历史资料数千万字,采访各界人士数

百人次,反复实地踏勘历史遗迹,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多

种艺术手段,潜心结构,历时三载,完成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

作家以浓烈的爱国激情,真实、生动、形象的笔墨,着力塑造了易君

恕、邓伯雄、邓菁士等爱国志士的英雄群像,对英国牧师林若翰、清朝总

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谭钟麟、港督卜力、辅政司骆克、警察司梅

轩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画亦各有独到之处。全书充盈着苍凉悲壮的史诗感,

谋篇恢宏,剪裁缜密,结构紧凑巧妙,情节起伏跌宕,文笔凝重典雅,是

近几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佼佼者。

《补天裂》出版之际,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二亿人民“炼石补天”之

时,国人捧读此书,蓦然回首上个世纪惨不忍睹的历史,更有其震撼人心

的现实意义。

大家小书:陶渊明批评

带着创作的想象力,以美文写学术

欣赏日常生活诗化的陶渊明

朱自清作序,沈从文、叶圣陶推荐

此书虽小,却不啻为后人开启法门,点上明灯。……这本小书,不独可作为专门读物,且可用来当纯文学的作品看……晚近写散文的人,能于绵密深厚、委曲周至中得疏宕空阔之趣者,除萧先生外还真不多见。……全书文笔之优美,这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吴小如《读萧望卿著〈陶渊明批评〉》

萧望卿所著《陶渊明批评》一书是用现代文艺批评理论研究陶渊明的标志之作。它由沈从文托李健吾向叶圣陶推荐,1947年开明书店出版,内容分四部分:朱自清作序;陶渊明历史的影像;陶渊明四言诗论;陶渊明五言诗的艺术。这该书在解放前一版再版,解放后没有在大陆内印刷过。但在台湾截止到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印刷过六次。这次出版另附录了作者晚年写的赏析陶渊明《停云》《时运》《答庞参军》的三篇文字,全面呈现了萧望卿对陶渊明的研究和理解。

在笔法上,萧望卿秉承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文采飞扬,学术图书如此之美,是少见的。吴小如曾写书评评论说:“此书虽小,却不啻为后人开启法门,点上明灯。……这本小书,不独可作为专门读物,且可用来当纯文学的作品看,即此已足证‘文学批评’也应该符合于‘文学作品’的条件与标准。晚近写散文的人,能于绵密深厚、委曲周至中得疏宕空阔之趣者,除萧先生外还真不多见。……全书文笔之优美,这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为了见这种师承,本书又附录了朱自清谈陶诗的三篇文章。这本书的核心正是朱自清所提炼的“日常生活的诗”,陶渊明如何缔造了诗化的日常生活。

时过境迁,该著关于陶渊明的历史影像,今天有不少更详尽的研究成果;但就从四言、五言的语言风格和文化所指上详加比较,断定五言诗更适合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代表着陶诗最高成就,洵然可谓定论。其论证的方法,直有新批评的味道。从本书所引瓦雷里、白璧德等人诗歌观念来说,这的确是老一代学人建立新诗学观的一个努力。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