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学问”这四个字生动地表达了俞可平教授纯粹的知识追求与智性的人生态度。全书分五个部分:看中国;说政治;谈民主;论治理;品学问。该书的文章形式为随笔,但内容是严肃的,饱含了俞可平教授对中国政治深刻的观察、独立的评判、热烈的关怀、客观而冷静的分析,其中不少文章更是轰动政学两界的好文,俞可平的文字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
在古今中西激荡的全球—地域化时代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该如何 相处? 本书就此提出“道德铜律”的伦理原则。 传统儒家伦理为全世界的文 明提供了这样的伦理资源———我们不仅要关心自我外在的利益,而且也关 心自我的内在美德,即“为己之学”,此外,儒家伦理也关心他人的福乐康宁, 使他人具有仁义礼智,即“为人之学”,就业达成即为己和为人的合二为一。
就思想而论,道家学派,实始于老聃,其最为核心的概念曰“道”。作为一种看问题方法的“道”,“依道而看”的道家哲学方法论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生活而言,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它能向每个普通人揭示出属于他自己的“能在”,从而让人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道家之“道”并不是死的法则,而是动态、无限、生机活泼等一切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代名词;依道而看,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敞开自身,让他人或物性以最适宜的方式向着自己敞开,从而形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地最适宜的良性关系。
在古今中西相互激荡的全球-地域化时代中,不同文明系统如何面对 背景各异的宗教文化? 本书认为不同的宗教反映的是同一个实在,其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终极实在认识不同。 因此各个宗教 可以通过真诚的对话而相互学习,从而使他们各自对这个终极实在的认识趋于全面。
在古今中西激荡的全球—地域化时代中,社会的共同生活需要怎样的政治原则。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为全世界文明提供了这样的政治智慧——儒家的“仁”与“爱”所蕴含的动态的平衡是 “正义”、“公理”等政治原则所欠缺的,“仁民爱物”、“推己及人”的共同生活智慧是中国儒家给当今冲突日益加剧的世界所提供的独特的智慧,亦是当代多元社会的完善人生概念与政治正义原则所需要的。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偏爱学问”这四个字生动地表达了俞可平教授纯粹的知识追求与智性的人生态度。全书分五个部分:看中国;说政治;谈民主;论治理;品学问。该书的文章形式为随笔,但内容是严肃的,饱含了俞可平教授对中国政治深刻的观察、独立的评判、热烈的关怀、客观而冷静的分析,其中不少文章更是轰动政学两界的好文,俞可平的文字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