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过去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为什么在我们认真反思了大萧条之后仍然没有预测到,更没有准备好应对2008年这场严重的危机呢?
当今国际学术界最活跃、最富影响力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巴里•埃森格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失败的根源恰恰在于对大萧条的乐观解释。身为金融史权威学者,埃森格林强调,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对于大萧条再现的恐惧影响了欧美的政策应对,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后果。
为更好地理解这两场危机和金融体系,埃森格林在不同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与大陆(北美和欧洲)之间切换,将两次金融危机高超地交织在一起,更将每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一一对应,从而深入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宏观政策的失误表现、失误起因及其危害程度。
他精炼总结道,任由银行破产、不肯扩大开支等大萧条的这些错误举措,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被一一纠正。但这种不加区分的应对很快给高负债国家带来侵扰。在民众的压力下,决策者们很快屈服,在不成熟的时机转向了常规政策。其结果就是美国枯燥缓慢的复苏以及欧洲无休止的衰退。埃森格林最后指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两次危机,下一场金融危机定会不期而至。
编辑推荐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何帆、向松祚、保罗•克鲁格曼、艾伦•布林德、阿代尔•特纳 联袂推荐。2016年全球金融领域权威重磅之作。从1933年到2008年,从决策者到市场表现,探究金融危机根源。对比100年内两次金融危机,预言80年后又一场全球劫难
深入探讨100年内两次重大金融危机,深挖金融体系问题根源
整理金融体系发展症结,预言未来全球经济走向
将两个时代、两块大陆的决策者、企业家一一镜像对比,鲜明立体
呈现风云事件细节,宛如美剧,丰富有趣
名人推荐
成功是失败之母。我们从金融危机的历史中,只学到了一般经验。未来的金融危机就隐藏在今天的应对政策之中。《镜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镜厅》一书试图通过对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金融经济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金融经济危机,找到人类可以借鉴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许能够协助我们避开人类金融旅程下一次必然会面临的旋涡或黑洞。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
一部绝妙的作品。
——保罗•克鲁格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几乎没有人能像埃森格林一样,细致对比两次危机异同,而且既有对全景的把握,又有引人入胜的细节。阅读《镜厅》是一种享受,它也应该出现在你的书架上。
——艾伦•布林德 美联储前副主席
《镜厅》展示了深刻的历史分析对当前政策选择的积极意义……发人深省。
——阿代尔•特纳 前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
媒体推荐
《镜厅》注定会改变我们思考大萧条和大衰退的方式。在未来的许多年,它都会是评论家和学者辩论的议题。
——《金融时报》
有调查式的深度,是对有关危机文献的增益,值得信赖又与众不同。
——《华尔街日报》
凭借对银行家和决策者们引人入胜的刻画以及平易近人的理论解释,埃森格林再现了百年内两次最重要的金融危机。
——《经济学人》
在1870年至1970年的一个世纪里,一场经济变革席卷美国,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内燃机、电力、电灯、室内管道、汽车、电话、飞机、空调、电视等一系列伟大发明和后续的增量式创新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户外体力劳动被空调环境中的室内劳动替代,烦琐的家务劳动越来越多地由电器设备承担,光明驱走了黑暗,取代隔离的不仅是旅游还有将世界带入客厅的电视。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生儿预期将活到72岁而不是45岁。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能重续这一“特殊世纪”的辉煌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能带来同样的经济改革吗?
此书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既有对历史的生动叙述,也有对经济现象的深入分析,既从普通民众视角考察家庭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节,又以经济学家视角在经济增长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下解释这些细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特殊世纪”的全景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作者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是:1870年至1970年的颠覆式经济变革及其创造的辉煌不可再现。在他看来,美国的生产率增长已经开始放缓,不平等加剧、教育停滞、人口老龄化、大学生债务和联邦政府债务不断增加,都将进一步阻碍生产率增长。走出困境必须找到新的办法。
此书既是对过去一个世纪的彻底变革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更艰难时代的预言。在当前关于经济增长前景的争论中,此书所做的分析不容忽视。
《繁荣的真谛》作者路易吉·津加莱斯生于意大利,曾亲眼见证了裙带资本主义、腐败盛行对一国经济的致命伤害。20世纪80年代,他来到美国学习经济学,并致力于研究什么样的制度能带来持续的经济繁荣。那时候的他发现:在美国,成功并不是靠运气或出身,而是源于努力的工作。美国独特的历史和资本主义模式,使穷人也能跨入在全球来看相对富有的行列。
但是,如《繁荣的真谛》揭示的,过去十年,游说集团和政界内部人士相互织成关系网络大捞好处,而挣扎中的中产阶级无奈地看着毕生储蓄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湮灭。银行利润屡创历史纪录,却要花费纳税人的巨资去救助。赢家通吃型经济挤压了中产阶级,恶化了收入差距和社会流动性。美国正在逐渐滑向南欧式裙带资本主义——扶持企业而非扶持市场,关注朋党利益而非民众机遇的腐败政客操控了政治和经济。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重现经济繁荣?关键是找到繁荣的真谛:培育“民治、民享、民有”的自由开放的竞争市场体系。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800万人失业,400万家庭流离失所。这与美国从2000年到2007年住房抵押贷款翻番真的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吗?作者认为,当然不是!正是住房债务的大幅提升导致了次贷危机、大衰退乃至欧债危机。
《房债》利用大量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住房债务的数据,提出了一个杠杆化损失的分析框架,以此框架重新检视了美国家庭债务,主要是住房债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批评了美国在危机时期采取的政策,并提出了如何防止下一次衰退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房价居高不下,住房抵押贷款从无到有,大规模增加,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声音不绝于耳,本书对分析、判断中国房价到底有没有泡沫,如何防止房地产贷款积累冲击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避免重蹈美国覆辙,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债务和魔鬼》挑战了当前经济学界和公共政策界的流行观点,即经济增长需要信贷增长,只要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胀,信贷扩张并不可怕,反而有利于经济和金融稳定。然而,事实证明,大多数信贷并非经济增长所需,相反,它们助推了房地产繁荣和萧条,导致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后的债务积压和经济衰退。特纳解释了为什么要运用公共政策管理经济增长和信贷创造的配置,为什么需要将债务作为一种经济污染而对之征税。他还破除了印发货币会导致有害通胀的错误观念。为了摆脱过去政策失误造成的困境,有时需要将政府债务货币化,也即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追溯了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基于数十年的开创性研究,戈尔丁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
一个世纪前,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必须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且往往只能二者择其一;如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她们拥有了更多选择,更有机会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但鉴于社会规范、工作性质、时间约束等,性别不平等问题尽管不如过去严峻,却依然存在。
目前关于性别不平等的快速解决方案往往都是从女性方面入手,但作者认为,无论是职场性别平等,还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两端,所以解决方法也需要同时从等式的两端入手。作者据此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自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出版后,收入分配和不平等成为热点话题,不仅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更激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
本书汇集了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众多优秀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探讨了不平等的决定因素,剖析了《21世纪资本论》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本书是一部既有历史跨度,又有视角广度,还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跨学科著作,从中我们既可以领略人力资本、技术、职场裂变、政治体制、全球化、地理环境、性别、历史和制度、法律和政治哲学观念、监管和政策等因素如何影响不平等,又可以透视不平等对宏观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通过这些分析,本书既为经济学如何融合其他社会科学更全面地研究不平等问题设定了新的研究议程,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平等,并更好地因应不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对当下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等人对创新的全景式前沿分析。
本书运用熊彼特增长范式解析了当下经济中的重大谜题,包括可持续的长期增长、不平等的根源、竞争和全球化、健康和幸福的决定因素、技术革命、长期停滞、中等收入陷阱、气候变化以及如何从冲击中复苏等。基于这些分析,作者认为,市场经济释放的“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是实现繁荣的强大发动机,是过去两百多年来给我们带来空前发展的根本所在,更是未来应对挑战的不二法宝。
作者也指出,自由市场体制并不完美,也会出现失灵,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政府—市场—民间社会”的均衡关系,在激励创新的同时,将“创造性破坏”带来的社会冲击最小化,确保在位创新者不会在成功之后阻碍后来的创新。只要创新不竭,更公平和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繁荣就能实现。
新一届政府究竟会制定什么样的改革方案,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这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的未来走向和全球经济地位,也关系到每一位和中国息息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为下一步改革提出了简称为“383”方案的改革设想。这一方案提出了着力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设计了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这个八个领域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最后,针对这八个改革领域设计了三组关联性较强的改革组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同时对改革的时间安排提出了三阶段推进建议。
对关心中国经济改革的众多读者来说,《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是把握中国未来10年改革方向不可或缺的指南。
该书挖掘尘封的档案,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比较经济学的框架下全景再现“二战”前后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纳粹德国前期的经济主导者、有“金融魔术师”之称的帝国经济部长兼央行行长沙赫特,如何以天才般的手法和诡谲的计谋复兴被“一战”破坏的德国经济,赢得希特勒宠信,推行国家主义经济战略。他游走于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纵横捭阖,为纳粹德国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基于威廉二世时期的“全球政治”理念,对社会撕裂、陷入残酷内战的西班牙展开经济干预,企图将它改造成纳粹德国的经济殖民地,打造一个“影子帝国”。然而,因纳粹德国的内部倾轧、狂热的非理性派得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图谋最终破产。
在描述这段往事的过程中,作者还巨细靡遗地刻画了当时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揭示了欧洲主要大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纵容纳粹德国的军事扩张。该书熔历史学和经济学于一炉,严谨而又不失趣味,注重历史而又不失现实关怀。在“逆全球化”势头日趋明显的今天读来,别有警示意义。
在这本著作中,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将古典贸易模型运用于分析现代世界经济,即一个以制造品、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以及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它有别于以收益递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
戈莫里和鲍莫尔的分析表明: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一国生产能力提高到一定点后通常会损害他国的整体福利,因此国际贸易有可能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重大利益冲突,而非全面提升各贸易国的福利。作者不仅阐述了这种可能的均衡结果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在什么时候出现;而且还说明为什么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中,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有可能面临致命的威胁。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理想化的市场,例如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价格本身可以引导资源的有效率配置,无须规制或干预。然而,本书认为,尽管价格能促使市场中的单个主体考虑其所用资源的机会成本,因而在引导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使得仅靠价格无法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需要有一个设计好的拍卖过程,也即所谓的市场设计,将价格整合进来,以便在满足复杂约束条件的情形下,实现资源的有效率配置。
在本书中,作者引入了一种被称为“背包问题”(Knapsack Problem)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两种基本类型的拍卖——价格递增拍卖和价格递减拍卖,以及他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设计的“激励性拍卖”,并探讨了他在设计激励性拍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的理论思考。
本书将拍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经济学家解决日益复杂的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重要新的新视角和新工具。
财政紧缩十分具有争议性。反对者认为,它可能引发螺旋式下降,并且变得弄巧成拙。支持者认为,必须在任何时候和不惜任何代价积极地解决预算赤字问题。在这本精辟的书中,今天三位主要的政策专家通过政治噪音来证明没有一种紧缩而是很多。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6个发达经济体采取的数千项财政措施来看,紧缩政策评估了增税和减支在减少债务方面的相对有效性。它表明,在产出损失方面,削减开支的成本远小于增税。在扩张性紧缩的情况下,减支有时会带来产出增长,在减少债务增长方面比增税成功得多。作者还指出,紧缩政策不一定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政治生涯的死亡之吻,并为金融危机后欧洲近期的紧缩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过去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为什么在我们认真反思了大萧条之后仍然没有预测到,更没有准备好应对2008年这场严重的危机呢?
当今国际学术界最活跃、最富影响力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巴里•埃森格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失败的根源恰恰在于对大萧条的乐观解释。身为金融史权威学者,埃森格林强调,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对于大萧条再现的恐惧影响了欧美的政策应对,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后果。
为更好地理解这两场危机和金融体系,埃森格林在不同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与大陆(北美和欧洲)之间切换,将两次金融危机高超地交织在一起,更将每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一一对应,从而深入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宏观政策的失误表现、失误起因及其危害程度。
他精炼总结道,任由银行破产、不肯扩大开支等大萧条的这些错误举措,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被一一纠正。但这种不加区分的应对很快给高负债国家带来侵扰。在民众的压力下,决策者们很快屈服,在不成熟的时机转向了常规政策。其结果就是美国枯燥缓慢的复苏以及欧洲无休止的衰退。埃森格林最后指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两次危机,下一场金融危机定会不期而至。
编辑推荐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何帆、向松祚、保罗•克鲁格曼、艾伦•布林德、阿代尔•特纳 联袂推荐。2016年全球金融领域权威重磅之作。从1933年到2008年,从决策者到市场表现,探究金融危机根源。对比100年内两次金融危机,预言80年后又一场全球劫难
深入探讨100年内两次重大金融危机,深挖金融体系问题根源
整理金融体系发展症结,预言未来全球经济走向
将两个时代、两块大陆的决策者、企业家一一镜像对比,鲜明立体
呈现风云事件细节,宛如美剧,丰富有趣
名人推荐
成功是失败之母。我们从金融危机的历史中,只学到了一般经验。未来的金融危机就隐藏在今天的应对政策之中。《镜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镜厅》一书试图通过对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金融经济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金融经济危机,找到人类可以借鉴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许能够协助我们避开人类金融旅程下一次必然会面临的旋涡或黑洞。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
一部绝妙的作品。
——保罗•克鲁格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几乎没有人能像埃森格林一样,细致对比两次危机异同,而且既有对全景的把握,又有引人入胜的细节。阅读《镜厅》是一种享受,它也应该出现在你的书架上。
——艾伦•布林德 美联储前副主席
《镜厅》展示了深刻的历史分析对当前政策选择的积极意义……发人深省。
——阿代尔•特纳 前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
媒体推荐
《镜厅》注定会改变我们思考大萧条和大衰退的方式。在未来的许多年,它都会是评论家和学者辩论的议题。
——《金融时报》
有调查式的深度,是对有关危机文献的增益,值得信赖又与众不同。
——《华尔街日报》
凭借对银行家和决策者们引人入胜的刻画以及平易近人的理论解释,埃森格林再现了百年内两次最重要的金融危机。
——《经济学人》